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脱发,压在当代年轻人身上的一座大山。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秃发严重程度自测

早上起来一摸头发,又掉了几根……每每看到古装剧里女子们高耸入“云”的发髻,男子们完美的发际线和鬓角,瞬间羡慕。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电视剧《凤求凰》剧照

但如果你以为古人们个个都拥有茂密的秀发,那可就太天真了。其实他们同样面临着脱发的困扰,且为了长出一根头发,简直比现代人还要“不择手段”。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在揭秘古人生发秘诀之前,咱们先来探讨下古人对于头发的执念。

常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对头发的重视,即体现在孝义中,也常用以表达夫妻之情,比如苏武在《留别妻》中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从出生起至成年,头发见证着古人们的成长。

幼童被称为垂髫(tiáo),因犹未束发而自然下垂。长大些,孩子们的头发被扎成两个“羊角”辫,名称也随之变成了“总角”。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明尤求(传)婴戏图。来源/大英博物馆

成年时,男子举行冠礼,将头发束起戴上帽子,称为“弱冠”。女子则称“及笄”,即用簪子将头发束起,也表示自己到了嫁人的年纪。

在古人的观念中,头发除了与现代人所说的“颜值”联系在一起,还代表着一些更深层的含义。源于周朝的酷刑“髡刑”,就是将犯人的头发剃光以示侮辱。历史上司马迁“剔发受辱”、曹操“削发代首”,都反映着古人们惜发如命。

虽然但是,头发该掉的还是得掉。

(今天的发际线又升高了……)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清费丹旭探梅仕女图。来源/旅顺博物馆

帝王也有“秃”然的烦恼

《黄帝内经》中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意思是男女到了一定年纪,就会面临皮肤老化,头发脱落等问题。

大家都知道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哥哥曹丕,也就是逼他写出这首诗的魏文帝,就是脱发大军中的一员。

于是,宫廷汇集顶尖的御医组成了一支专门抗击脱发的医疗队,并在日以继夜的会诊和钻研下,研发出了一种特效药,名为“魏文脱发方”。

配方:黄芪、当归、独活、川芎、干地黄、白芷、芍药、莽草、防风、辛荑、藁本、薤白、乌麻油

用法:将上述药一一切碎,用微火煎汁。使用时先洗净头发,然后将药涂于发上,侯一、二个时辰再洗去。

功效:此方洗头疗效显著,可使新发再生。

依照中医的理论,脱发主要是由肾精不足、脾气亏虚、血虚、气虚等原因导致,中药主要针对温肾补血来调理。由此,古人们推出了五花八门的脱发药方。

比如,唐代医家王焘编的《外台秘要》一书中提到“近效生发膏”——取蔓荆子、青箱子、莲子草、附子、碎头发灰适量,将以上药切碎研细,用酒浸渍,密封后装入瓷罐中,候半月余,将药取出,用乌鸡脂调和,使用时先洗头发,然后将药涂于头发中。

唐代《千金翼方》中,多达十九方药方都是针对生乌发、防脱发,其中多是以动物脂类配以祛风、清热、养阴中药外敷来治疗。

(醒来又是头秃的一天呢)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清 黎明 仿金廷标竹溪六逸卷(局部)。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朝药王孙思邈研制出了一味由十一种配方组成的“豪华版”脱发药,其成分有:莽草(一两)、防风、升麻、白芷、荠(各二两)、蜣螂(四枚)、豹膏(一作狗膏)、熊膏(一作慈禧香发散雄鸡膏)、猪脂、马鬐膏(各半升)。煎法也相当复杂:上十一味,其六味咀与诸膏合煎,诸药沸,则下停,冷,复上火,三五沸止。绞去滓,敷头,当泽用之。

清朝的慈禧太后晚年同样遭受着脱发的困扰。有一次李莲英为她洗头,竟一下子掉下数十根头发,急得慈禧当场打翻铜盆翻脸。太医李德裕为此会同宫内太医遍查典籍,终于研制出“慈禧香发散”。

配方:零陵草、辛荑、山奈、白芷、玫瑰花、檩香、甘草、川锦纹、粉丹皮、公丁香、苏合香

用法:将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用苏合油拌匀,晾干,再研细面,用时涂于发上,稍候一会篦去。

功效:去油腻、止搔痒,用完后不仅头发黑亮,而且有香气加持。

有了此药,慈禧每每头发瘙痒,便使唤李莲英涂抹几下,再用篦子梳一梳,以至年过古稀仍乌丝满头。在古代宫廷,谁掌握了脱发秘诀,谁就握住了主子们的心。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清顾见龙贵妃出浴图(局部)。来源/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现在市场上的一些生姜洗发液、人参洗发液,在古代医药典籍中也能找到理论依据。元代宫廷医家许国祯所著《御药院方》中就记录一种“长发滋荣散”,主要由焙干的生姜皮和人参组成,有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发丝再生的疗效。

以上这些配方还算是常见,但是你见过将炒菜的“猪油”往头上抹的吗?

《本草经集注》中提到猪油“悦皮肤,作手膏,不皲裂”。猪油所含的营养成分——蛋白质和脂肪酸,可使头发更有光泽和韧性,同时猪油能补益肺阴,而肺主皮毛,因此古人认为猪油可“生发悦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民间还流行着一些偏方,比如“童子尿煮黑豆”(一听名字就知道是黑暗料理)。黑豆中的确含有丰富的营养,可滋补肾精,促进头发生长,再配上枸杞子、核桃仁、黑芝麻食用,效果更佳。但是……古人们说需要用“童子尿”炖煮,就无从得知真假了。要不大家有空试一试?

遭受“灭顶”之灾的诗人

诗人同样是脱发的重灾区,这可能是天生出色的表达能力,使他们成了历史上颇受关注的“脱发群体”。

众所周知杜甫的《春望》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但诗的最后一句里就藏着脱发的烦恼:“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说,为了国家,我愁啊,愁得头发一把一把地掉,现在可好,连个簪子都插不上了!”

(来,让我康康还有谁比我更秃的?)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南宋佚名槐荫消夏图(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

即使是乐天派的白居易,发现自己掉发时也经历了从惊慌到接受的艰难心理变化。

洗澡的时候看见自己掉了一地头发的白居易:“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知。”(《沐浴》)

没到七十岁就没有头发的白居易:“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吾雏》)

认命的白居易:“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嗟发落》)

而爱国诗人陆游在诗歌所表现的“铁马冰河”的气势,在得知自己脱发时荡然无存,只颓然地说了一句:“脱发应无术可栽!”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古语云:“欲发不脱,梳头千遍”。虽然这些遭受灭“顶”之灾的诗人们,苦于没有寻找灵丹妙药,但是古籍中多次提到的“发宜多梳”给了他们灵感。

隋朝名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指出,常梳头可通畅血脉,使发根牢固。《黄帝内经》中也有相关建议:“一日三篦,发须稠密。”

首先尝试“梳发”的是陆游。早晨起来他“梳头拂面丝”;不开心时他“意闷发重梳”;闲来无事时他“短发萧萧起自梳”;即使是生病了他也不忘“病观《周易》闷梳头”。晚年的陆游容颜虽老,但由于常梳头,发丝仍如“胎发”(小孩的头发)一般柔软光滑。

大文豪苏轼也加入梳发的队伍,并且还遍寻名医,摸索出梳发的秘诀:“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为了尽可能地多梳头,据说他连夜间散步的时间也不放过,将头发披散至肩,边走边梳,发量也从“新沐头轻感发稀”渐渐变为了“风露气入霜蓬根”,肉眼可见地增长。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局部)。来源/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众人皆苦“脱”

要说历史上一“脱”成名的,要数西汉时的王莽。《晋书·舆服志》记载:“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描述:“王莽头秃,乃施巾”,也应证了王莽秃顶这一事实。

为了解决秃瓢,王莽苦思冥想,发明了一系列“物理”防脱法。他先是将硬物衬裱入软帻,使顶部升高形成“介”字形的“帽屋”,谓之“介帻”。这种帽子佩戴后的视觉效果与正常人无异。此外,他还用煤涂发,用墨染须,假充壮年男子。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唐孙位高逸图(局部)。来源/上海博物馆

王莽被杀后,起义军将他的头颅挂于城门示众。让人惊叹的是,那个脑袋上的发须竟依然保持着乌黑光亮的色泽!

在古代,上至贵族,下至平民,无论男女老少,皆有脱发之烦恼。“髢(bì)”“髲(dí)”“鬄(tì)”也应运而生。它们都可以被归类为假发,其中有真人头发制成的,也有用马尾等动物毛发、丝织品制成的,甚至有用木质、纸质材料辅以金属丝作为原材料的。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嗯……这个看起来有点像牛粪的玩意儿,其实是出土于新疆阿斯塔纳的唐代假发髻)

假发最初主要流行于上层阶级。《诗经》中记载:“鬒(zhěn)发如云,不屑髢也。”说的是卫国君卫宣公夫人宣姜,有一头又黑又密的头发,但其实是假发。《汉乐府诗集》一诗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朝时风靡于妇女之间的“高髻”,也需要假发的辅佐。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北宋赵佶(传)摹张萱捣练图(局部)。来源/波士顿美术馆

到了唐、宋时期,假发趋于普遍,即使是家境贫寒的女子,也会在出门时选择向他人借假发佩戴。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个“花边雾鬢风鬟满”的女子,那么极有可能她戴的是假发。

明清时期,女子的假发样式更为多样。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产自扬州的假发髻就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等多种样式。

古人遭受灭“顶”之灾都怎么办?

明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

市场上对假发极大的需求,形成了假发的产业链。

《世说新语·贤媛》记载,晋朝名将陶侃少时家境贫穷,他的母亲湛氏为了招待客人,割掉长发换了几斗米。《太平御览》引《林邑记》提到的假发的供应源则更为残酷黑暗,说的是朱崖(今属海南岛)妇女多长发,当地的郡守为制假发不惜割掉妇女的头颅取发。

有一些审时度势的藩属国,在进贡时献上假发。比如唐朝时期的新罗国,曾先后向朝廷进献过假发四尺五寸长者五十两、三尺五寸长者三百两。又比如《宋史》中记载,端拱元年(988年),倭国僧人嘉因向宋太宗进献两副造型奇特的发髻。

古人们为了拯救头发,有走极端路线的,也有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慢慢调养的。不管先辈们摸索出的这些方法是否有效,“以心养身”总是没错的。忙里偷闲睡个好觉,保持良好心态,再不济学着苏轼时不时梳梳头发,荒芜的头顶一定会再现生机。

参考资料:

《古代假发是什么做的?》

《从王莽到曹丕:坐拥天下的古代帝王,为何对脱发无能为力?》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