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遗憾失去闯进“决赛圈”的资格。在众多“杨(阳)过”们的症状交流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安陵容的声音:“宝鹃,我的嗓子!”
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虽然在电视剧《甄嬛传》中,这段台词对应的剧情与病毒感冒没什么关系,但由于角色的声音和状态实在与感染新冠过于相似,“宝鹃我嗓”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以至于有网友笑言,“《甄嬛传》是有一些预言家在身上的”。
究竟是电视剧能够“未卜先知”,还是背后“另有隐情”?这恐怕要从古代的“安陵容嗓”们说起了。
为什么会有“安陵容嗓”
其实,作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安陵容嗓”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疾病状态。中医典籍中一般将其称为“瘖(yīn)”,也就是失声的意思。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嗓音嘶哑、无法发声的记载和论述。在《灵枢·忧恚无言》一篇中,黄帝询问少师:“有些人突然遭到重大的情绪打击(忧恚),就会说不出话(言无音),这是什么原因呢?”
少师对此给出的回答是:“我们要发出声音,需要先经过会厌这处门户。如果会厌太厚,开合就会不顺畅,气流进出也就会变得困难,人自然就说话不顺畅了(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
会厌,也就是咽喉中控制气管开合、防止进入食道的食物呛入气管的组织。少师认为它同时也有控制声音发出的作用。而为了达成这项复杂的控制工作,会厌必然是既轻且薄的。一旦会厌变得厚大,必然不会如正常状态一般灵活,人也就不能正常说话了。那究竟是什么让本来轻薄的会厌变厚呢?少师也做出了解释:“人之所以突然嗓子哑了,是因为寒气入侵了会厌(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让它变得不那么灵活,气体也就不能顺利进出,自然就无法正常说话了。”
会厌位置示意图。来源/金利新《人体实物解剖图谱》
这是中医理论中对声音嘶哑最早的理论论述。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声音嘶哑其实是一种疾病症状,因此在进行疾病防治时,需要高度注意。在湖北睡虎地出土的《封诊式》秦简中,就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地方官(里典)甲某,在见了乡民丙某一眼之后,便向上级长官报告:“我怀疑丙某有疠病(麻风病)。”
作为一种比较严重的慢性传染病,麻风病的历史非常悠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麻风病患者来传播。因此及时确定麻风病患者,将其与他人隔离并接受治疗,是防止麻风病传播的重要举措。上级官府收到这份报告后,丝毫不敢疏忽,立即将丙某召来询问。丙某表示:“我三岁时确实大病过一场,导致我的眉毛全掉了,但不知道是什么病,也没有犯过其他罪行。”
为了确定丙某的病情,官府找来了医生丁某,让他为丙某诊断。丁某为丙某做了非常详细的检查。他先是检查了丙某的眉毛,确认了丙某的说法;然后检查丙某的鼻腔,发现“刺其鼻不疐”,也就是经过刺激也不会打喷嚏;再检查其手足四肢,发现两足已经损坏,还有一处溃疡。除了这些对身体外表的检查,还有专门的一项,就是让人大声说话,发现丙某“其音气败”,也就是声音嘶哑。通过各种症状相互印证,丁某确定了丙某的情况,向官府报告:“这人确实得了麻风病。”
虽然古人对声音嘶哑的关注历史悠久,可对于其病因的探究,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受《黄帝内经》观点的影响,直至隋朝,医家对于“失音”的原因解释依旧是“寒气客于厌”,也就是会厌部位遭受了寒气侵袭。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这一观点被延续下来。此后一直到宋代,才有医家指出,声音嘶哑的病灶不只在咽部,也有可能在喉部。到了金元时期,又有医家认为身体虚弱、脏腑失养的人,也会出现声音嘶哑的症状。到了明代,有关于声音变化的病因被进一步细化,分成了因舌不能灵活运转造成的“舌瘖”和喉咙受损造成的“喉瘖”两类。其中“舌瘖”类似于人中风后的一种症状,舌头不能正常运动,但嗓子可以正常发出声音。“喉瘖”就是我们所说的“安陵容嗓”了,它的特点是人可以正常表意说话,但嗓音受损,比较嘶哑。这一分类无疑是对瘖症研究的极大进步。在此基础上,到了清代,医家才对声音嘶哑的症状、病因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可惜电视剧中的安陵容是被人陷害、下药毁嗓,不然以清代医家的水平,说不定可以重新还她一副好嗓子。
经过历代医家的总结,可能造成声音嘶哑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种:第一是风寒束肺,也就是最早的“寒客于厌”论。第二是风热犯肺,也就是热毒也有可能让人嗓音嘶哑。第三是“狐惑声哑”,这里的“狐惑”可不是指被狐狸精魅惑,而是指被虫毒感染后,湿毒不退而引发的一种病症。第四是痰湿壅滞,也就是由痰堵塞气管,导致气道不畅,从而声哑。除了这些病因之外,酗酒不节、用声不当、心情郁结,都有可能让人变成“安陵容”,直呼“宝鹃我的嗓子”。所以,为了保护嗓音,大家还是要注意日常休息、少饮酒,健康科学地使用嗓子。
新冠之后,人人都是“安陵容”?
通过网络上的交流,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人的病情症状,都是从拥有“安陵容同款嗓音”开始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网友以《甄嬛传》中的故事情节模拟新冠不同症状。来源/《甄嬛传》截图
随着新春档电影《满江红》的热映,“秦桧”“岳飞”“宋金战争”等词条接连登上热搜。在电影《满江红》中,沈腾所饰演的张大与易烊千玺所饰演的孙均一行,通过周密的设置,成功挟持秦桧,逼使秦桧在全军阵前诵读岳飞之词《满江红》,并命全军复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战绩辉煌,特别是唐装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抖搂出文物尘封的美丽时,依然能感受到充满活力的盛唐精神。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中说:“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这也意味着立春这一天,万物复苏,开始新一年的四季轮回。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注重娱乐性,所以戏曲中总会有一个丑角专门逗乐,小说也多继承了这一特点,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金瓶梅》中的应伯爵就比较典型;有时也会稍加变形,虽非丑角,但总会带来笑料,《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便是一例。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提到月宫,就不能不想到玉兔,它同嫦娥一起,构成了中国月亮神话的核心元素。令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里,仙女嫦娥总是与兔子相伴。这不禁令人疑惑:从何时起,兔子成了嫦娥定居月亮时的“专属宠物”?
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说现在已步入了“五九”,但秋裤仍不能随随便便离身,大家还是需要这一保暖御寒“法宝”。秋裤是怎么来的?古人也穿秋裤吗?让专家带着你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秋裤演变史”。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年关将近,大寒已至。在二十四节气的终章,寒潮裹挟着岁末的晷时,也标志着品物的轮回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