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村民们生病常去的“卫生所”是怎么来的?(3)

实际上,王桂珍就是当时农村合作医疗中培养的亦农亦医的乡村保健员之一。在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后,全国半农半医的卫生员都改称为“赤脚医生”,并掀起了培养赤脚医生的高潮。王桂珍所在的江镇公社赤脚医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川沙县专门创作了连环画《赤脚医生》,画面上,赤脚医生一个肩上挎药箱,另一个肩上扛着农具,手里拿着红皮书,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面带微笑行走在乡间地头。这些作为赤脚医生标志性的符号,凸显出与传统医者不同的特殊含义。

村民们生病常去的“卫生所”是怎么来的?

连环画中的赤脚医生形象。来源/孔夫子拍卖网

在城市中,现代医学走的是职业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下,城市的孩子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不愿到农村去,而农村孩子由于教育文化方面的差异,又很难考上医学院校,尽管在官方组织下,城市里医院组建医疗队开展下乡巡访,部分缓解了农村卫生医疗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改善。在地化培养亦农亦医的卫生员,走平民化发展道路,成为当时中国解决农村医疗困境的最佳方案。

事实上,在公开称赞“赤脚医生”之前,毛泽东曾对当时城市里医院修得很漂亮、农民却没地方看病的现象说过很重的话,比如“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服务,而且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院,二无药”“现在医院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符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人是农民”等等。这些讲话,后来被统称为“六·二六指示”。在强大的压力下,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为农村培训半农半医的卫生员。这些卫生员在1968年之后也都改称为赤脚医生。

村民们生病常去的“卫生所”是怎么来的?

《赤脚医生手册》,在当时每一位赤脚医生的手里,都有这样的一本宝书。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为适应当时的形势,各地在基层卫生员培训上大多采用短、平、快的方式,首先是农村生产队卫生员培训;接着是生产大队保健员培训。保健员从做得好的卫生员中选拔出来进行再培训。一般生产队卫生员要求会针灸、会治常见的小伤小病,会做一些预防和急救工作。生产大队半农半医一般要求能处理最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并指导卫生员工作。

因为西医治疗花钱多,农民负担不起,诊疗设施要求高,农村卫生所也装备不起,考虑到这些现实情况,当时的培训以中医为主,特别是针灸被广泛传授给了赤脚医生,同时还根据当地中草药资源情况,着重培训学员如何采、种、制中草药。很多赤脚医生往往就在本村种植大量中草药。前面提到的王桂珍,为了减轻农民的医药费负担,就在村边一块地上种了100多种中草药。村里支持她,专门建了土药房,供她和姐妹们制作中草药。她利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用各种土洋结合的办法,让老百姓少花钱也能治病。

经过这种持续的大规模培训,全国在短期内造就了一支百万人级别的“赤脚医生”队伍,最鼎盛时期,全国赤脚医生有180多万,包括卫生员、接生员达到500多万人。不同的是,有不少赤脚医生不再下地干活,而是变成了类似坐诊的医生。比如当时山东寿光县一名生产队长这样评价他们村的赤脚医生:“不和一般社员一样下地干活,每天吃了饭就去医疗室坐着,算是上班了。社员要是感冒了,就叫着,随时叫随时来。”不过,他们不光是坐诊,有病人行动不便时,也会送医送药上门,巡诊范围就是大队范围内的各生产队。这对于那些经历了旧社会穷人生病“药无价,人难求,请来先生难伺候”的群众来说,自然是热心欢迎的。

这样一支赤脚医生、卫生员、接生员组成的基层卫生队伍,不仅缓解了我国农村长期以来缺医少药的困窘局面,而且初步做到了把疾病预防在基层、治疗抢救在基层、控制在基层,保障了农村人群的健康。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服务体系研究部副主任苗艳青的话来说,赤脚医生“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用最小的成本,为最广大的乡村居民,提供了基础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合作医疗失去了赖以依靠的行政组织依托和筹资支撑,赤脚医生的收入也没了来源。大部分大队卫生室承包给了赤脚医生个人经营。由于不再实行合作医疗,群众看病完全自费,赤脚医生就有资金去采购药品了。而“赤脚医生”这个名称所蕴涵的历史意义和现实载体也发生了改变,1981年,国务院首次提出用“乡村医生”代替“赤脚医生”。1985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正式提出:今后凡经过考核已达到相当医士水平的,称为乡村医生;达不到医士水平,都改称为卫生员。逐渐的,“赤脚医生”在称呼上被终结,其所代表的一个时代也落幕了。

合作医疗及“赤脚医生”退出历史舞台后,原有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遭到破坏,乡医院、村卫生保健站经费、人员、技术都得不到保障,有的卫生所名存实亡,一方面,农民又回到了完全自费看病的老路,失去了基本的医疗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渗入,医疗服务价格和医药价格增长远远超出农民收入的增长,医药费往往成为很多农民一项难以承受的支出,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农村十分突出。一些早先基本灭绝的疾病,如肝炎、霍乱、结核、痢疾、出血热、炭疽等传染病在局部地区重新流行起来。甚至封建迷信也开始泛滥,有些地方出现一些游医药贩,打着祖传秘方的旗号卖假药。

有鉴于此,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决定恢复和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开来,2010年前后,全国基本实现了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与此同时,许多地方之前已经解体的村卫生所重新组建,曾经消失的乡村医生培训也再次恢复。

村民们生病常去的“卫生所”是怎么来的?

农村题材影视剧中也会有卫生所出现。来源/电视剧《乡村爱情》截图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光影相伴 共迎新年   2025,电影院见

    光影相伴 共迎新年 2025,电影院见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2025-01-03 09:36 电影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火车“慢”游,一趟集齐沿途风景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2024-12-23 10:33 小兴安岭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河北文旅海外“朋友圈”持续上新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2024-11-20 10:30 河北文旅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逛市集 看演出 赏非遗,去街区赴一场城市休闲游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2024-10-21 11:00 文旅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2024-10-15 10:27 戏曲 剧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2024-09-29 10:40 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2024-09-25 17:29 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2024-09-13 10:04 《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2024-09-10 10:14 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2024-09-03 09:53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