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村民们生病常去的“卫生所”是怎么来的?(2)

对国家而言,随着社会的安定,农村基层卫生组织也要逐步建立,过去农村中大量存在的个人开业医生,其分散的状态既不利于国家管控,也无法满足农村的医疗需求,通过“联合诊所”把分散的个体中医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对农村医疗资源的掌控和调配,从而为之后的集体化奠定基础;但对有些居住分散的农民来说,反而造成了看病难的问题。而且,许多农民对于收费模式、医疗资源的组织化和医院的现代医疗方式并不适应,比如当时河北五公村的村民“不喜欢陌生的大夫,不喜欢排队等候,填表和付挂号费。他们一旦生病,便在家里让熟悉的医生上门看病,买他们认为可信的草药,但国有化商业和集中化的医疗体制结束了这一切”。

鉴于此,在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后,很多农业生产合作社以经过培训的保健员、防疫员、接生员等初级卫生人员为主体,开始兴办保健站。

这些不脱产的基层保健员熟悉农村情况,平时宣传卫生政策,协助卫生部门开展预防接种,关键时刻也能为社员提供伤口包扎和急救之类的简单医疗服务,很受群众欢迎。山东文登县在1956年开设农业社保健站,站内设有保健箱和常用药品,发现病人后,保健员随叫随到,这让看病群众十分方便。保健站所需资金,大部分由农业社公益金中提取,社员每人每年缴纳少量保健费,诊病只交药品成本费。

这种合作化背景下诞生的保健站,成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早期雏形。与“看病收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联合诊所相比,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民负担更轻,得到更多农民的理解和支持,故而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国家在县设立人民医院,在公社将联合诊所、农业设保健站和区卫生所合并成人民公社卫生院,由公社经营管理;在大队设保健室,生产队配保健员、接生员和保育员,由此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但是,这种国家大包大揽的方式很快使得医疗经费入不敷出。1962年,政策作出调整:县、区卫生院由国家投资;人民公社卫生院、生产大队保健室由集体经济负责。联合诊所重新启用,直到1968年全国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合作医疗能在全国推广,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杜家村赤脚医生覃祥官。

村民们生病常去的“卫生所”是怎么来的?

影像资料中的覃祥官。来源/《新闻联播》截图

覃祥官早年读过几年私塾,1964年春,他从长阳县中医进修班学习一年后,回到乐园公社卫生所担任医生。次年冬,乐园流行麻疹、百日咳、脑膜炎等疾病,全公社有1000多人感染,杜家村一下就死了4名患病儿童,一名农妇因为身上生满疥疮,难以忍受痛苦而上吊自杀。目睹这些情景,覃祥官陷入思考:既然办生产合作社能解决农民单家独户生产上的困难,办信用社便利了农民资金借贷,为什么不能组织起来实行合作医疗,依靠集体力量和疾病作斗争呢?

在公社党委支持下,他辞去卫生所的职务,回到杜家村,创办了“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农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医疗费,大队再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均提留1角钱当合作医疗基金,除个别疾病需要常年吃药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挂号费,吃药不要钱了。

此事一经传开,左邻右乡纷纷前来参观。“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公社推行。1968年,一份反映乐园公社合作医疗情况的调查报告送到中南海,引起党中央重视。毛泽东主席在报告上批示:“合作医疗好”,是“医疗战线上的一场大革命”,“解决了农村群众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困难”,“值得在全国推广”。

村民们生病常去的“卫生所”是怎么来的?

合作医疗纪念馆。来源/《新闻联播》截图

到1977年底,全国已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

与“合作医疗”相伴相生的还有一个名词,那就是“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时代的缩影

“赤脚医生”之名,源自一次宣传报道。

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有一名叫王桂珍的大队保健员,因其经常下水田劳动时被人叫去治病,往往来不及洗去脚上的泥巴,赤着脚就去给人看病。久而久之,当地农民称她“赤脚医生”。《文汇报》的一名记者将她的事迹写了一篇调查报告,文中使用了“赤脚医生”这一称呼,并第一次把“赤脚医生”定义为“不拿工资,帮助种地,亦工亦农,赤脚行医”。

1968年夏,这篇调查报告在《文汇报》发表,随即引起中央宣传部门的重视,当年的《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均予以全文转载。毛泽东主席还专门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村民们生病常去的“卫生所”是怎么来的?

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转载《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来源/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