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于漫天飞雪之时,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踏雪寻梅,赋诗写文。
“踏雪寻梅最出名的文人,当数唐朝诗人孟浩然。”赵翌介绍,张岱的《夜航船》里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孟浩然为什么爱梅花?他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参加科考期间,与王维结交为挚友。有一次,他与王维同作梅花诗,总感觉王维的咏梅诗句胜自己一筹,于是向王维请教。王维说:“万千字词任其用,诗之精灵在四周。”孟浩然听后深受启发,决心到深山里看看真正的梅花,品味其性格和气节。于是,尽管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他仍一路寻觅梅花芳踪。别人问他为何大冷天往山里跑,他回答说:“我在这里寻梅。”也由此,“踏雪寻梅”的典故被世人津津乐道、口口相传。
即便不下雪,赏梅也是古代冬日风雅之事。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描述过赏梅的场景——如果在山中,则搭起一顶帐篷,三面挡风,留一面观景。人们坐在帐篷中,用炭火取暖、温酒。如在园中,则设置几扇纸屏风,上面加上平顶,四面设置可以开闭的窗子。如此大费周章,只为赏一会儿梅花,足见古人对梅花的喜爱。
踏雪寻梅也是许多画家笔下的重要题材。明代画家王谔的《踏雪寻梅图》描绘了一主三仆于雪天往深山寻梅的情景。只见画中山石棱角方硬,两株古梅盘根错节,树干虬曲苍劲,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想感叹一声“暗香疏影”。清代的《乾隆雪景行乐图》也是画的雪中赏梅,虬曲生姿的枝干上,朵朵凌寒怒放的红梅分外惹人注目。乾隆皇帝手持如意端坐在廊下的交椅下,一边观赏屋外的雪景,一边看着几位或放爆竹,或堆雪狮的皇子,目光慈祥,神态安然。这幅画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与中国画家唐岱、陈枚、孙祜、沈源、丁观鹏合作完成,堪称清朝乾隆年间不可多得的“中西合璧”的佳作。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