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火了。剧中的大嫂陈书婷更是火到一塌糊涂。
初见风情万种曳动心弦,再见时大厦将倾时却处变不惊,纵然京海大哥高启强站在她的身旁,也遮不住她自身所散发出的万丈光芒。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大嫂却一个比一个狠。
《狂飙》中的“大嫂”陈书婷。来源/电视剧《狂飙》截图
妇好:爱砍人头的“大嫂”
若说中国历史上哪位大嫂人气最高,或许会见仁见智;不过若说到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嫂,这个桂冠肯定要落到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的头上。
武丁乃是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在位期间正是我国奴隶制度蓬勃发展的阶段,武丁内修吏治,外讨不臣,征朔方、土方、夷方、羌方、巴方,威震四域,乃是商朝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史记》对他的评价是“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而妇好,不仅是他的王后,更是他麾下一员得力的大将。
以女子为将,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荒诞。不过,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与甲骨占卜记录,却以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了我们:妇好确实参与了武丁一朝的诸多战事,甚至还具备独立领军的能力。现存殷墟甲骨中记录的商代最大规模战争记录,便是由妇好创造的:“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
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来源/殷墟博物馆
在青铜器时代,一次出动上万人的军队进行远征,这几乎已经触及到当时生产力与统治力的极限。不过更让人惊讶的,则是武丁敢于将这样的重任交给妇好,无怪乎后来周人伐纣,给他列出的罪名包括“听信妇言”了——妇人参政这分明就是商朝传统嘛。
不过,可千万别以为妇好只是一位“谋士型”的将领,实际上,这位砍起别人脑袋来可能眼都不会眨一下。在妇好墓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91根青铜戈、4件铜铲、37件铜镞,同时还有四把大钺。这四把大钺中有两把是目前出土的体积最大的铜钺,加上木柲之后,重量超过10公斤以上,虽然一些学者认为这青铜钺更可能是武丁授予妇好的“军权”之象征。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两把铜钺上有“妇好”铭文,两面饰以两虎食人首纹,应当是妇好冲锋陷阵时所用的兵器。
妇好墓出土的铜钺。来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初一,一封2730字的奏疏经通政司到达御前,嘉靖皇帝阅后大怒。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论治安疏》,作者是海瑞。疏中指责嘉靖一意玄修、侈兴土木、不视朝、名爵滥、薄于父子、戮辱臣下等问题,最后一句“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更是直接封神。
在古代,花朝节曾盛极一时,与元宵节、中秋节齐名,合称“月半节”,是当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花朝节的产生是源于对“花神”崇拜,与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会在花朝节期间祭祀花神、赏春游园、祈求风调雨顺。最早“花朝”一词并没有节日之意,而是与“月夕”并举,形成“花朝月夕”,是良辰美景的意思。
春分之后,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意味着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天正式到来。相较于寒冷肃杀、万物闭藏的冬季,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往往更青睐春天,很多重要的事,都安排在春天里。
最近,有关黑芝麻生发的广告又撩拨了一些人的心弦。实际上,老一辈早已口口相传着同样的信息:“多吃点黑芝麻,生发!”于是乎,什么黑芝麻丸、黑芝麻糊,尽情地吃吧。
故宫怪画《蜂虎》是清朝乾隆年间画家华嵒所创作的一幅画作。这幅画的主题是一只头像马蜂的老虎,形象十分奇特,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
古人管扎耳洞叫“穿耳”。穿耳戴耳饰的习俗起源甚早,早在夏代乃至更早之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戴耳饰了。起初,男女都扎耳洞。周代往后,穿耳的人大都是女子。
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又到一年踏青春游时。古代的文人雅士或骑行、或徒步,畅游青山绿水,亲近大自然。唐代诗人韦庄有诗曰:“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里面描写的各种兵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赵云的青冈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戟等。但在真实的三国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兵器真的存在吗?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通过字典或是词典查一查它的拼音,我们就知道该怎么读了。那么古代没有汉语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有什么方法呢?
唐人柳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为负责大都市洛阳治安的官员,竟然会因为穿衣问题而招来一顿毒打。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的《通典》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唐高宗年间的某一天夜里,负责城市治安的洛阳尉柳诞上街巡逻,这本是职责所在,没想到柳诞却被自己的部属拦住去路。唐代宵禁制度严格,无论城市多繁华,黄昏之后皆会陷入一片死寂,街上只有巡逻的衙役。这帮衙役将柳诞当成了违反宵禁的街溜子,抓住后二话不说,直接暴力执法,将柳诞一顿痛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