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花朝节曾盛极一时,与元宵节、中秋节齐名,合称“月半节”,是当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花朝节的产生是源于对“花神”崇拜,与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会在花朝节期间祭祀花神、赏春游园、祈求风调雨顺。最早“花朝”一词并没有节日之意,而是与“月夕”并举,形成“花朝月夕”,是良辰美景的意思。
花朝节举办的时间一直不固定,有二月二、二月十五、二月十二等众多说法。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原因是地理环境、气候原因导致的,往往北方举行的时间相对晚一些。因为花朝节应是在花开之日,春回大地的时节,一般看来在公历的3月份,“惊蛰”与“春分”之间。
中国人过节一定要配上特定的饮食习惯,花朝节的饮食特色是:饮百花酒、蒸百花糕。百花酒的记载是用百花、百果、百谷酿制而成,农民们用自己亲手种植的花果酿造芳香清冽的花酒,为花神生日而助兴。关于白花糕的来源有个说法,相传武则天特别喜欢花卉,在花朝节这天游园,会命宫女们采百花与米捣碎后蒸作白花糕,赐予群臣们。制作的白花糕既有花卉的芳香,又有谷物的清甜,口味甚好。同时,白花糕还有强身健体,缓解腰部疼痛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撑腰糕”。在唐代,花朝节主要还是贵族间的活动,直到发展到宋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逐渐变为大众化、世俗化的民间节日。
这天里,除了饮食上有特色外,人们通常会走到户外,共赏春色。宋代是花朝节发展繁荣的阶段,逐渐有了赏红、扑蝶、挂“花神灯”、游春等休闲娱乐活动。人们裁剪各种丝带挂在树上,祝花木茂盛,风调雨顺,谓之“赏红”。女性们一同出游,赏花、扑蝶。同时,花朝节当天也有一定的占卜意味在里面。民间认为,花朝节忌雨,晴则预示着丰收。官员们要在这天里,与农民们一同耕地,进行“劝农”,这些节俗都体现了花朝节的农耕文化特点。
南宋建立初期,为了立国,曾与北方的金及其扶植的伪齐激战无数,其中如郾城大捷、朱仙镇之战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被小说传奇大肆渲染(如朱仙镇“岳家军八百破十万”等),岳飞和韩世忠等名将及其统领的军队,也广为后人熟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它不仅具有查字的实用功能,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
康熙六年(1667),刚刚亲政不久、14岁的康熙帝曾召见还处于软禁中的南怀仁,向他讨教天文历法知识。康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合天与否,有何明显的依据?”即判断历法准确与否,其依据是什么?南怀仁认为,历法“合天与不合天,从古以来皆以测验为依据”。南怀仁提议,用推算日影长度的方法来验证历法准确度。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宋代文化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中国古典艺术之巅峰。宋人还开创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时代,让雅致步入日常,韵味藏于生活。
《礼记·杂记下》说,有人问曾子,“夫既遣而包其余”,曾子告诉他:“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可见,古人认为吃不了的美食应“打包”带回。
作为文明传承和信息记录的载体,书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学而时习之”的刻苦,还是“不求甚解”的消遣,书籍总能带给我们以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
提起美国的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Wall street)。17世纪时,华尔街是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修筑的一堵土墙。百余年后,华尔街两旁布满了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