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崇仁尚德。在日常教学中,孔子以颜回为榜样和标杆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他总会在学业评价上把颜回与其他同学区别开来,并特别凸显出颜回的优秀。如,他夸颜回能做到“三月不违仁”,而其他弟子则是“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事实上,颜回本身的道德修为的确很高,有三点可证:其一,他曾对老师说,自己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即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显扬自己的功劳,这的确很高尚,但却不像是一个人的志向。颜回之所以如此回答,意思是说,他的志向就是做个谦逊低调、甘于默默奉献之人。其二,孔子曾对鲁哀公夸赞颜回具有“不迁怒,不贰过”(《雍也》)的品质,这完全符合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及“过,则勿惮改”(《学而》)的处世原则。其三,在孔子看来,颜回最大的美德,乃是中庸,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第八章)正是由于颜回在同门中的出类拔萃以及获得老师的高度认可,《论语》编撰者才把他排在孔门“四科”之首“德行”科的第一位。
二、“君子不器”:孔子对青年的谆谆教诲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孔子不赞同君子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功用,他主张君子要具备多种才干。在此我们再做一合理延伸,将其理解为君子不可在单方面努力,不可在人生奋进路上只追求一个方面、一个领域或一个角度的成长与突破,而应多措并举,多面发光,全面发展。故而这里用“君子不器”来概括孔子对青年的总体要求。在此“总纲”之下,再对孔子的有关言说进行条目式探析。
(一)树立远大理想,坚持知行合一。立志问题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孔子的社会理想(“大同”),便是在与年轻弟子言偃交谈时表达出来的(《礼记·礼运》)。一次,孔子与子路、颜回在一起谈论立志的话题,在听完弟子的志向后,孔子说,他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这里,孔子其实表达了对社会安定太平、百姓生活安逸、人人各得其乐的大同世界的向往,这样的远大理想一直激励着孔子师徒前行。大同世界的实现,要靠大道的推行,而这个“大道”便是“先王之道”、尧舜之道,便是“天下为公”之道,因此孔子还特别强调“士志于道”(《里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但孔子绝非只知仰望星空、满脑子充满美好幻想之人,他不会去做那样“行动的侏儒”,他更强调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子曰:“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卫灵公》)“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孔子曾把自己的一生总结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这种不断超越自我、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收获的人生体验,若离开脚踏实地的奋斗,根本无法取得。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