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不少学生家长正在给孩子准备开学装备,入学需要准备什么,对新生而言,书包、笔、笔袋、橡皮、尺子、涂改液等肯定少不了。不论古今,孩子入学都是家里的大事。那么古代的开学装备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负笈求学拜师
书包是装书的工具,古代没有书包,但古人也会给家中的学子准备装书工具。
资料图:《玄奘负笈图》
在汉代以前,古人读的书大部分是竹简,往往一本书需要很多竹简才能写成,有时一本书就有一车竹简,可以说“车”(牛车、马车)是书包的早期形态。《庄子》载:“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战国时期的惠施好学博闻,每次外出身后都跟着五辆装竹简的车,据此后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其实,五车竹简并不是很多书,大致相当于当代的五至二十本书。
资料图:海南省博物馆藏清代张岳崧行书轴
汉代之后,竹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更轻便的纸质书籍出现,装书工具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使用书箱、书箧等工具装书,其中木质的书箱应用较为普遍,箱内有三层或两层,分区放置书籍、笔、墨、纸、砚等。学生提着家人准备好的书箱去私塾、书院上课,或去县城、省城甚至京城赶考,有点像当代人提着拉杆箱出门。海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民国时期的海南黄花梨书画箱,高17.5厘米,长53.3厘米,宽19.6厘米,做工十分讲究。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叫“笈”的装书工具。笈一般用藤条或竹子编成,可以背在背上,相当于现在的双肩书包。汉语中有不少含“笈”的成语,如负笈担簦、负笈从师、负笈往游、负笈前行等。古代的学子经常背着笈出门拜师或请教学问,笈内通常装有书籍、衣巾、文房四宝、药物等。正因如此,在文献记载中,负笈者通常都有好学的人设。成书于明末的《幼学琼林》记载:“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其中的“负笈千里”,便勾勒出苏章拜师求学的决心和毅力。因为用笈携带物品比较方便,古时也有学子负笈外出和好友一起踏访山水,这有点类似如今的研学游。
唐代以后,随着民间纺织工艺的发展进步,一些读书人开始使用布制书袋、书囊。《南唐书·彭利用传》记载:“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言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意思是彭利用平日里和家人、仆人说话,也喜欢寻章摘句、引经据典,世人说他“掉书袋”。这里的“掉书袋”含贬义,指读书人卖弄学识。
纸和笔是开学标配
装书工具有了,除了书籍,里面自然还要放入笔、墨、纸、砚、笔筒、笔架等文具,以备课堂之用。
资料图:清代青花开光花卉纹寿字笔筒
姓,是某一氏族或家族的共同符号。无论古今,每人都有一个姓。《百家姓》里所列的是一些常见的姓氏,这些姓所用的字较常用,易于辨认。
由新疆博物馆精心打造的“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自2023年8月亮相以来,不断吸引观众的目光。日前,记者来到展厅,在一件件跨越千年的珍贵文书中,品读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近日,“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系统呈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伍炳亮40余载创作生涯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带领观众走进中国传统家具的艺术世界。
音自大唐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乐种之一。通过东仓鼓乐社乐师们的创新演绎,西安鼓乐穿越千年,绕梁不绝。
南京博物院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10年来,南京博物院在纸质文物传承保护方面持续探索,科研成果不断注入,文保能力不断增强,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努力,让古老纸张绽放更多光彩。
人头攒动在“四叶草”里,热情与期待传递在一次次握手和相拥中。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朋友圈大聚会。
走上发言席,网络编剧于小千先抛出了自己的思考:“面对当下创作火热而作品易朽的市场,我们和我们的作品何以生存,何以自处,何以竞争?”注视着台下的同学,他想了想说:“这次研修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