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晚期的青铜大方鼎,因其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被称为后母戊鼎。大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后母戊鼎腹部和四足饰兽面纹,双耳饰浮雕虎食人首,纹饰繁缛,体现了商代后期高等级贵族祭祀礼仪的隆重,见证了中国青铜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
后母戊鼎系河南安阳村民在武官村挖地时意外发现,出土地位于殷墟王陵区内,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该区域清理商代后期墓葬,其中墓葬84AWBM260或为后母戊鼎出土地,该墓葬是典型的带有墓道和大型椁室的高等级贵族墓(《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根据后母戊鼎的器型、纹饰、铭文和铸造工艺特征,其年代在殷墟二期,即武丁、祖庚、祖甲时期,“母戊”为商王武丁的三位配偶之一,庙号称“戊”,大鼎系其儿子祖庚或祖甲所作。
商王盘庚将商朝首都迁于殷,史称“盘庚迁殷”。《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殷墟在今河南安阳,自“盘庚迁殷”至商代灭亡,这里一直是商后母戊鼎朝的国都。一般来说,将“盘庚迁殷”作为商代前期和商代后期的分界线,殷墟是商代后期的政治中心。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殷墟开展了十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商代后期的重要遗物和遗迹。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出土后不久,为躲避侵华日军搜寻,复埋藏于地下。1946年大鼎再次出土,先后收藏于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南京博物院。1958年,后母戊鼎被调入正在筹建中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时作为“中国通史陈列”的重要展品,称名为“司母戊鼎”。作为一件写进中学历史书里的国宝,从小到大我们可能对它的另一个名字——“司母戊鼎”更为熟悉。国之重宝缘何“改姓”?这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学术争鸣?
自大鼎出土之日起,围绕其称名问题,各家颇有著述,至今争讼不断。商代卜辞和金文书体较为自由,从字形上看,和
本来是同一个字,二者经过轴对称变换,字形互为镜像。殷墟妇好墓所出之青铜方尊和圆尊上的“后”或“司”即一正一反。春秋时期的叔夷铭文中,记载成汤伐夏后,便将“后”反写作“司”。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存在数十例正反通用的“司”“后”。春秋以前,“司”“后”二字一般以同样的字形出现。
诸家对于“司”“后”在字形上的联系基本达成共识,唯在字意解读上分歧较大。因此,迄今为止对大鼎名称的争议主要围绕于“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之间。
音自大唐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乐种之一。通过东仓鼓乐社乐师们的创新演绎,西安鼓乐穿越千年,绕梁不绝。
南京博物院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10年来,南京博物院在纸质文物传承保护方面持续探索,科研成果不断注入,文保能力不断增强,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努力,让古老纸张绽放更多光彩。
人头攒动在“四叶草”里,热情与期待传递在一次次握手和相拥中。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朋友圈大聚会。
走上发言席,网络编剧于小千先抛出了自己的思考:“面对当下创作火热而作品易朽的市场,我们和我们的作品何以生存,何以自处,何以竞争?”注视着台下的同学,他想了想说:“这次研修采风活动
现代观念里过不下去随时离婚已不是新鲜事,其实在礼制严格的古代,离婚同样存在。古代夫妻离异被称为“仳离”“离绝”“绝婚”“出妻”“休妻”等,直到晋代,才开始出现“离婚”一词。
孔子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有什么学历,问这样的问题,看上去好像是在开玩笑,其实是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把这个问题弄明白,可望解决孔子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自1986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发现后,两座坑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展示出一种前所未见的、独特的青铜文化面貌,让沉睡千年的古蜀文明“一醒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