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田门外之变后,安藤信睦和久世广周这两位幕府老中为缓和反对势力,抛出“公武合体”主张,公家即天皇,武家即幕府,让将军德川家茂与天皇的妹妹和宫结婚,正是他们打出的第一张公武合体牌。不过孝明天皇是个攘夷论者,他于1862年4月7日向朝臣宣布许可和宫与将军德川家茂的婚事之际,也公布了他与幕府的约定,即幕府必须在十年内实现破约攘夷之目标,他希望这桩婚事能成为日本举国一致破约攘夷的起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幕末时期频繁出现的“攘夷”一词不可单纯看作排外与锁国的主张,长州藩的周布政之助曾说:“攘夷,而后,国可开。”同是长州藩的高杉晋作在火烧英国公使馆后,也将其行为记录为“攘夷”。也就是说,但凡在幕末时期出现“攘夷”字样,需结合时间地点事件背景来解释,不可做等量齐观。
话说回来,孝明天皇所坚持的“攘夷”,本质上是指条约修正,属于外交活动,只是当时还没有“条约修正”的说法,故而日本与列强签约交涉皆用“攘夷”一词表现。此外,孝明天皇所希望的实际还是以幕府为中心来开展攘夷运动,构建举国一致的体制。至少到目前为止,天皇对于幕府的信任还未动摇。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这,天皇公布与幕府的约定后,很快就蔓延到日本各地,并产生异化。一方面,天皇攘夷的迫切愿望与各地如火如荼的攘夷运动相契合,但另一方面,各藩原本对幕府不满的浪士有意无意忽略了以幕府为中心这一点,只强调天皇与自己主张一致,对幕府所表现出的则是强烈地批判。
这样一来,“尊皇”与“攘夷”就结合到一起,还自带倒幕的属性,各藩浪士更加活跃了,民众也受到尊皇攘夷运动的感召,以京都为中心蓬勃发展。这股狂潮迅速席卷日本。萨摩藩的尊攘志士有马新七等人磨刀霍霍,准备向幕府要人下手。长州藩中,任何人都可以毫无顾虑的与公家谈论政治问题,不用再如从前那样担心大名与朝廷和公家接触而被幕府治罪。土佐藩,以武市半平太为首尊攘志士发起土佐勤王党,响应尊皇攘夷运动……随着勤王运动而来的,是血雨腥风的东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