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一段“桃色丑闻”引发整个茶寨被烧,清政府一个政策救了普洱

2018-01-26 10:00:31    国家人文历史  参与评论()人

雍正年间,来自石屏的刘汉成跟随着同乡人的脚步南迁来到易武茶山,看着云遮雾罩的山野间自然生长的野茶树,他相信闯出一番大好事业的“天时和地利”已经具备。他不仅仅满足于像他的许多同乡一样开辟万亩茶园,他还引进了全新的制茶工艺,让原本“粗制”的茶叶制成了“真正的”普洱茶,也就是至今都为大家所熟悉的“元宝茶”。他还创立了易武地区最早的茶庄“同庆号”,并且发展为业界翘楚。

故事很简单,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励志经历,而是明清以来汉族移民在西南地区南迁并且扎根的时代缩影。带活的除了普洱茶贡茶,更有马帮、清朝以来愈加繁盛的茶马贸易、独特的茶文化……然而,在当地的许多少数民族的记忆中,诸葛亮才是最早在当地种茶制茶的汉族外来人口。

武侯遗种

公元225年,蜀国攻吴失败,南中诸郡(相当于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叛乱三年未平,诸葛亮亲自率兵分三路南征。一方面以武力震服,一方面以安抚为主要战略,七擒孟获平乱。为了巩固政权,将南中地区进一步的郡县化,在滇南地区增设雍乡(今镇康)、永寿(耿马)和南涪(今景洪),将原本的五郡扩展为七郡。

相传,茶叶的种植和栽培方式据说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入的。当时诸葛亮将永昌地区的濮民迁移到建宁、云南二郡,还教会当地的少数民族以及移民如何在山区种植大叶种茶、饮茶。不仅如此,还帮助这些少数民族发展生产、防瘴气、种水稻,怀柔西南诸夷,当地不仅将大茶树叫做“孔明树”,古茶山称作“孔明山”,更是将他奉为“茶祖”。在原思茅地区,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纪念孔明。

甚至在有的传说中,云南六大茶山中的攸乐茶山就是当时南征时“丢落”的一支队伍,地名的发音逐渐演变为了“攸乐”。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牵强,却也并非毫无根据。尽管在史籍中没有直接的记载,不过自宋朝以来,一些博物志和方志中都曾提及此事,因此诸葛亮“以茶治边”并且将茶叶传入此地的说法,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如果诸葛亮把茶叶引进到云南地区是给了普洱茶一个很传奇的开始,那么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普洱茶就与清朝年间的移民有着很大的关系。不过,这段历史要从一次茶山动乱说起。

一段“桃色丑闻”引发的血案

雍正六年,几个江西籍的茶商到云南六大茶山之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去购买茶叶,借宿在一个叫麻布朋的当地人家中。然而其中随行的一人勾引麻布朋的妻子与之通奸,事情败露之后,麻布朋杀死了妻子和这个商人,顺带还引出了“商民盘剥生事”等负面影响很大的事情,激化了“土客矛盾”。而这几个商人不但不思悔过,还联名向省府诬告麻布朋“劫商害民”。

当时这里还没有彻底实行改土归流,六大茶山仍然是车里宣慰司的下辖之地,因此清政府接到状子也要与这些地方土司交涉。管理莽枝山的大土司刀正彦有心庇护麻布朋,所以既没有处置他,也没有理会清政府,却留下了“叛乱”的口实。清政府借机在当地实施改土归流的政策。当时的云贵总督鄂尔泰下令清军进山平叛,许多的茶寨都被烧毁,尽管一年后动乱以刀正彦与麻布朋均被斩首而结束,茶山却也就此衰败。

为了进一步管理西南地域,清政府不仅把茶叶统一纳入到朝廷的管理中,同时还决定将“新旧商民悉数驱逐”,明文规定“汉民不许入境盘居,逗留或复入者,俱枷责押回。”而当地的很多矛盾并没有因为普洱府的设立而消失,到了雍正十年的时候,茶山里还有山民起义反抗政府。直到乾隆初年,这些动荡才真正被平息下去,山里却已经是“户口寥寥”,到了乾隆年间,本地的少数民族逃的逃,散的散,人数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茶园全都荒废。这样潦倒的局面,客观上也给之后汉族移民的迁入提供了契机,还出现了古代地方级别的“工作居住证”。

古代的工作居住证件——茶山执照

就在清政府设立“普洱府”那年(公元1729年),普洱茶也加入了贡茶行列,“岁进上用茶芽制”,选用最好的茶叶进京。不过这个时候的普洱茶仍然是以粗制为主,并且很快难以保证贡茶的供应量。归根结底,就是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的。当时仍然在生产贡茶的反而是十户来自云南石屏的汉族移民。

早在万历年间就开始有石屏的汉人南迁移居到六大茶山,大部分都是因为战乱和灾害原因,利用交通上的便利来到六大茶山地区。这些汉人在这里不仅能够靠着经营茶园维持生计,随着清政府对茶叶需求量的上升还不断发展壮大。改土归流前,这些汉民被当地的土司认可,纳入到茶山的户籍之中,每年的贡茶也按亩均摊给他们。朝廷明令驱逐汉族移民居留茶山后,这着实为当地汉民的去留提出一个难题。因为他们几乎是当时“仅有”的茶叶生产力。对于地方政府来讲,也是贡茶供应的保证。

鄂尔泰像

所以车里宣慰司不得不亲自到茶山进行一轮实地考察。结果发现真的就跟易武土司上报的一样,这些汉民都是守法的良民,不仅很好地融入到当地生活且没有挑起什么事端,还大量种植茶园以保证贡茶的上缴。因此车里宣慰司“灵活地”解读了政府的政策,因地制宜地在之前由易武土司颁发的临时执照的基础上,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给这些汉民发放了正式的“工作居住证”——茶山执照,特准许这十余户汉族纳入茶山的户籍。

尽管这个看似有些现代的概念在当时不过是“天高皇帝远”的状况下地方政府的一项灵活政策,却无形之中打破了自雍正七年以来汉民不许入境盘居的制度,对六大茶山的发展,尤其是易武地区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可能连当时的他们都没有预料到。

元宝茶就是普洱茶

刘汉成制作“元宝茶”的故事在六大茶山当地人中已经是个很古老的故事了。尽管史实的细节有太多都淹没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元宝茶的制作方法的确是从汉族移居茶山之后才有的。

原本普洱地区的茶叶都只是采摘、炒焙、揉搓成条、晾晒,制成散茶用麻袋装好就贩卖到其他地区。基本上是好的和差的茶叶混杂,优劣不分。“八宝茶”即“七子饼茶”用的工序则更加复杂,可以说是精细化生产,将茶叶分选、拼配、装筒、蒸茶、揉圆、紧饼、解袋、包扎等。无论是从外形上还是味道上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也因此得到清朝皇室的喜爱,带动了饮普洱茶的风潮。可以说这个时候元宝茶成了普洱茶的金字招牌而再无其他。

六大茶山的“起死回生”,吸引了更多的汉族移民到当地做贩卖茶叶或者是开垦茶园,后来一个茶山容纳不了那么多人,汉民就继续迁移。易武的发展也得益于此。在当年办“茶山执照”的时候(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曼撒执照碑》上记载的还是“汉夷十户顶办贡茶”,到了道光二年(1822年)《易比茶地执照碑文》里记录的就已经是“易武人户渐众,无处栽培,侵占易比地界”,说的就是易武茶山土地开发已经饱和,开始与周边的地区争夺土地的状况。

纵观普洱茶在云南地区的种植与制茶历史,可以发现清代正是其从发展走向鼎盛的时候,尤其是清代中后期,大大小小的茶庄、茶号开遍六大茶山。当地的元宝茶不仅被送进京城,更是远销东南亚地区。茶马古道的“交通”意义也在这个时期真正的体现出来,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省内接通川藏的交通网,更是向南发展连接缅甸、老挝等地区。普洱茶从源起到兴盛,体现的正是不同民族文化与技术在冲突与交融中的“柳暗花明”。

关键词:普洱茶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