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般所说的汉语指的是普通话。汉语是分析语,有三到十五种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汉语包含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被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被称为白话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规范。汉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比如官话、晋语、粤语、湘语、吴语、徽语、赣语、客家语、闽南语等。
当然,国内很多方言其实就是古汉语的嫡系变种,因此跟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上古汉语、中古汉语以及现代标准汉语的异同。
3 上古汉语
上古汉语指的是从商到西晋时期的汉语。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上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导上古音 。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古时,除了少数的语言学者外,一般人们不知道一个语言的语音会有发展变化。在阅读先秦古籍时(如《诗经》)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韵,为了求和谐,将这些不谐音的字临时改 念,这种做法称作“叶音”(xiéyīn)。明末学者顾炎武研究认为《诗经》中的每个字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因先秦时期汉语字音是有着不同于现时发音的语音系统,导致用今音念《诗》会出现韵脚不谐音的情况,但若用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则韵脚自然谐和,就没有“叶音”的必要了。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研究先秦古籍时又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谐音字的偏旁与《诗》中的韵脚相吻。他提出了“同声必同部”的理论,为上古音韵学的研究迈出了第一步。按照段“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凡《诗》中用作谐音字的偏旁相同,则必定在先秦音系中属同一韵部。例如“瓜”字在《诗》中与“壶”、“苴”、“樗”、“夫”四字押韵,今音 guā 显然不与 hú、jū、chū、fū 四音押韵,但在先秦音系中则和谐。且《诗》中偏旁为“瓜”字的“孤”、“弧”、“狐”等字也同时与“瓜”、“壶”、“苴”、“樗”、“夫”拥有相同的韵部。
2 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是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时期的汉语,它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称为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还有学者把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以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以韵图为代表。
由于中古没有录音设备,而且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能严格记录语音,中古汉语的语音只能通过分析研究以上材料来确定。从高本汉首先把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古汉语开始,中外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出了对中古汉语语音的构拟。由于材料本身的局限和对材料的理解不同,各家的拟音多少有些出入,但在很多重要特征上学界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个词素就是一个音节,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等等。因此一个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
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有时在韵母的归类上也有细微差别。普遍认为韵图中的合口字存在类似u的介音。又由于《切韵》中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一个类似i的介音。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方)认为二等字也有介音。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然比现代普通话丰富,有-m、-n、-ng、-p、-t、-k、-i、-u等8个。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k在一些方言中弱化为-γ。
1 现代标准汉语
现代标准汉语(包括中国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海外华语),是一种现代通行于中国全境(大陆、台湾)与海外华人地区等的共同标准通用语言。港澳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通行广东话。当前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标准,在新加坡等国为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通口语或书面语;且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汉语的主要参照。
192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北方官话白话文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现代汉语标准,称为国语官方语言。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官方语言的标准。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其称呼与定义因地区而异,在大陆(包括港澳)地区1949年后称为“普通话”,在台湾地区称为“国语”,在海外华人地区称为“华语”;各种标准语之间存在一定差别。
对汉语而言,单音节(单字)发音可分为声母、介音、韵母、韵尾、声调五个要素;超音节(词句)发音还存在连续变调等要素。对普通话而言,介音、韵母、韵尾则被合成称为“韵母”。普通话的声韵母系统基本沿袭了北京话系统,两者主要的不同在于zh,ch,sh在北京话多发卷舌音而普通话多发翘舌音;台湾国语则避免发出卷舌音。普通话的声调亦大体继承北京话的系统,即阴平55,阳平35,上214,去51,以及轻声;台湾国语的上则为21。单字声调 普通话四声音值在普通话里,只有平声有阴阳分立,没有入声,因此除轻声外共有四个声调:阴平(标为“-”,声调值55)、阳平(标为“ˊ”,声调值35)、上声(“上”读作shǎng,标为“ˇ”,声调值214)、去声(标为“ˋ”,,声调值51),此外还有轻声(标为“·”或不标),在超音节词句中使用。轻声是否该称为声调,学术界有一定的争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走进了你我走向了世界汉语拼音一甲子本报记者丁雅诵“注音识字好办法,一树开下两朵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学会普通话。”当年山西农民的一首歌,唱出了老百姓对汉语拼音的喜爱。自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