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唐代的美,可以从唐朝的画作上探寻一二。《簪花仕女图》犹如一张唐代“时尚”女性的海报,让那个时代的标致美感跃然于纸上。
五位仕女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丰颐厚体的风貌,突出反映了唐代仕女形象的时代特征。几位仕女,乍看近似,实际各有特点。仔细端详她们的妆容,会发现她们的眉毛各有特色,但却都形状夸张,显然是在天然眉形的基础上精心打造的。
孟晖在《花间十六声》中写道,《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反映了晚唐兴起的一种怪风气:开额。那个时代的女人把高高的额头视为一种时尚潮流,她们“拓广额头,再把眉毛全部剃光,正好腾出一片宽阔的舞台,由一对描画出来的奇特眉影大唱主角”。
唐代美似乎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那宽广的额头和那一对浓密翩然的眉毛上。《全唐诗》中赵鸾鸾有一首《柳眉》,这样写道:
弯弯柳叶愁边戏,湛湛菱花照处频。
妩媚不烦螺子黛,春山画出自精神。
古时的女人们是用什么画眉毛的呢?我们从小就学习古诗文,对“黛”这个字一点儿也不陌生。从“六宫粉黛无颜色”,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个跟女子美丽容颜有关的词汇。
其实,古代女人画眉的材料就是“黛”,虽然随着朝代的演变女性使用的材料会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便是这一个“黛”。从最初的用石头画眉的天然石黛,到唐朝兴起的用苏方木做的人工石黛,再到由西域传来的青黑色颜料“青黛”,以及用墨描画可以留下“性感”眉痕的“墨黛”,中国古代女性总在探寻着可以把双眉完美展现的方法。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女性似乎把心血都花费在了那一双“柳叶”上,因为对于五官相对平淡的中国古典女性,双眉的描画是多么的重要。“黛眉”可以说是提振整个脸庞的利器,美丽的眉毛,就是一个美人的标签。
明清时代,女性使用胭脂涂嘴唇,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女子于梳妆镜前,执一殷红胭脂片,双唇上下含住,一点朱唇便跃然眼前。但是在一千多年前,女人用的口红更接近今天的唇膏形式,叫作“口脂”。北朝的“唇脂”与擦脸油“面脂”一样,用牛髓或牛脂制作,因此是油脂状的。到了唐代,口脂的基本原料变成了蜡。
有意思的是,唐宋时期,口脂也是男士的必要保养、美容用品。每年腊日这一天,唐朝皇帝都要向一些重要大臣赏赐应节礼物,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就是面脂和口脂。杜甫《腊日》诗即云: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唐朝皇帝赏赐口脂,显然是把它当作一种冬天的护唇用品,特别是把它赏赐给军人,让将士们在冬天可以防止嘴唇皲裂。
在口脂里加入一些带颜色的草,便可制成各色口脂,供女性使用。煎紫草而成的“紫口脂”,便是女性专用的口红。唐朝女性对口脂的喜爱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
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
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当时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唐朝女性化唇妆时也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主要以点绛唇为主,唇形适当缩小,看起来圆润饱满。樱桃小口,娇艳欲滴,光看“点绛唇”这三个字就仿若伊人莅临眼前。
口脂还有着奇异的香气,连现代的口红都难以比拟。北朝时代,口脂中要加丁香、藿香二味香料;到了唐朝,则时兴甲煎口脂,即用十四味昂贵的进口香料煎制配料,加入口脂中。
花袍白马不归来,浓蛾叠柳香唇醉。
李贺诗中描绘唇香可以醉人,这芬馥兰膏的沁人香芬不禁令我们也心驰神往。
落英缤纷的唐妆,美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