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人这样过清明节
◎程道才(广州大学教师)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在我国,除汉族外,满族、壮族、侗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历史资料记载,设置清明节与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有关。当时,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一天,在人迹罕至之处,他又累又饿,因断粮而奄奄一息。随行大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汤给他喝。喝下肉汤之后,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不已。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即晋文公。即位后,他重赏相关功臣。介子推为推辞奖赏,和母亲一起来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带人去请介子推,但因山高林密,无法找到。有人献策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熄灭后,只见介子推背着老母亲,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恸哭不已,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将这天定为寒食节,不准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时间间隔太短,后人便将两个节日合为一节,取名清明节。
清明节的设立距今已两千多年。古人过清明节的方式,除祭祖扫墓外,还有禁火寒食、踏青、泛舟漫游等内容,与今人的清明节有较大差异。关于这一点,可从相关古诗词中找到佐证。
祭祖扫墓是古人过清明节的最重要内容。自春秋以降,古人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在这一天,人们纷纷扶老携幼来到先人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于墓前,焚化纸钱进行祭拜。对于当时祭祀情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绘得具体生动:“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禁火寒食是古人过清明节时的饮食习俗。由于增加了寒食节的成分,古人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往往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冷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等。为了补充营养,人们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往往将祭祀食品分吃。
开展体育活动同样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为防止寒冷伤身,古人在清明节期间往往要开展多项体育活动,常见的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放河灯、插柳、植树等。宋代诗人张先写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刻画了当时人们过清明节时开展体育活动的情景: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踏青也是古人过清明的重要活动内容。此时正值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时节,古人纷纷利用节日到郊外踏青游玩,送别寒冬,喜迎春天。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踏青词》中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泛舟漫游和踏青一样,亦为古人清明活动的内容之一。经济条件优裕的达官显贵和热衷游览名山大川的文人雅士,往往会在此时乘舟漫游,领略壮丽风光。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便是这一习俗的艺术折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该诗写于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之时的唐开元十八年,记录了他与大诗人孟浩然的友谊。孟浩然是一位陶醉于山水之间、自由豁达的诗人。李白得知他要乘船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畅游,便约他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并亲自送到江边,离别时写下该诗,表达此时的难舍之情。
清明这天,城里人全都跑到郊外去了,在开满繁花的树下,在萌出新芽的草地,摆开盘子啊碗啊就开始喝酒;城里那些有偿的文艺工作者当然也都跟着跑出来献艺,大家唱歌跳舞胡吃海喝,直到晚上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