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曰若木,在西方,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后人引文又进一步解释若木为“日所入处”。东方的扶桑是日出之处,西方的若木则是日落之处,日出日落,都在树上完成。若木有花有叶,同样是太阳轮回之处,也与青铜树吻合。
另外,《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还说:“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这里的“柜格之松”虽然名称不同于上面三者,但也是与日月运行相关的神树。
正因如此,虽然关于这棵铜树的内涵目前还存在不同看法,但将它界定为“神树”,则是共识。它是古代传说中种种神树的化身,是古蜀人世界观的体现,反映了先民们对于日月运行的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想象,也反映了他们对太阳与太阳神的崇拜。在遥远的上古蜀地,人们认为天地不绝,人神能够互通,于是就有了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神灵借此降世,巫师借此登天。因为这棵神树的存在,天与地、人与神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迷雾中的古蜀文明
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其神秘的特点与古蜀文明一脉相承。
三星堆遗址是古蜀国的一个都城,但是在最开始发现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独特性与重要性。1929年,四川省广汉村民在宅边发现一个放满精美玉石器的坑道。1934年,由广汉县县长罗雨仓主持,在这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之后的发掘工作停滞了十多年,到20世纪50年代才重新恢复。
1963年,由冯汉骥领队,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再次发掘了三星堆遗址的月亮湾等地点,展现了三星堆遗址和文化的基本面貌。当时,冯汉骥认识到,三星堆“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三星堆遗址迎来了大规模连续发掘时期,前后长达20年。1981年的发掘报告《广汉三星堆遗址》中指出,三星堆是“一种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有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一种古文化”。1986年,两处祭祀坑意外发现,这才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对位于中国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视。
由中国四川省文物局、意大利罗马市文化遗产监管局联合主办的“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25日晚在罗马图拉真市场及帝国广场博物馆开幕,近百名两国嘉宾参加了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