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放)“争取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争取国家的国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
如何写胡适真是很费了一番脑筋,主要就是因为胡适这个人对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陌生是因为大多数并不真正了解他……
1891年12月17日,胡适出生在上海大东门外,其祖籍安徽绩溪,是一个典型的官宦之家。父亲胡传是晚清贡生,曾任台东直隶州知州,著有《台湾纪事两种》一书,1895年病逝于厦门,其时,胡适还不满4岁,而母亲冯顺弟年仅23岁就开始守寡……
胡适是母亲一手拉扯大的,他一生几乎从不敢违逆母亲,对母亲言听计从。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上过9年私塾。14岁时,胡适到新式学校——上海梅溪学堂求学。开始初步接触西方的思想文化,视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严复为偶像。求学期间,胡适还发表了白话小说《真如岛》。在上海滩引起轰动。1906年,胡适考入中国公学,两年后又转入中国新公学,年纪轻轻的兼任英文教师。
胡适虽然表面上一点都不张狂,但其实对自己的天赋和才华还是颇为自负的。从其给自己起的笔名天风、藏晖中就可略见一斑……
1910年7月,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留学,先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改读文科。
1915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实用主义哲学鼻祖杜威,并一生服膺。
1917年夏,年仅25岁、尚未获得博士头衔的胡适就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力倡民主与自由,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性人物……
1927年3月,胡适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补交了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据学者袁同礼考证,胡适一生共获得国内外博士和名誉博士学位36个,冠绝华夏。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上映的《末代皇帝》一片中,前去紫禁城拜见溥仪的胡适居然是个五六十岁的腐儒。其时,胡适刚到而立之年,儒雅斯文、风度翩翩,但早已驰名海内……
陈独秀(左)与胡适(右)
胡适致力于用白话文取代通行了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他也是第一位提倡用白话文写作、用白话文创作新诗的作家。胡适生前曾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其在思想史、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并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多部巨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而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也说:“他(指胡适)对西方哲学的精熟好像是一个欧洲人,英文写作之佳则和多数美国教授没有分别……”像这样的人物,才华本不值得怀疑,我们只有高山仰止才对。而且我儿时就知道胡适曾获得过一大堆博士头衔,就认为他一定渊博得无与伦比。但问题似乎不那么简单……
早在胡适担任北大教授的时候,他就饱受质疑。当时,胡适在北大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因为讲授方法和内容与众不同,引起学生一片质疑之声。有人认为胡适学问远不如国学大师陈汉章,怎么配在北大教书?应该卷铺盖卷滚蛋。但有些学生认为,虽然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陈汉章多,但讲课方法比较新颖和西化,还应该在北大占据一席之地。而傅斯年当时也是北大学生,家学渊源,天赋超群,有“国学小专家”之称。当时,北大教《文心雕龙》的是朱蓬仙教授,也是章太炎先生的弟子,从辈分上讲,还是傅斯年的师叔。但年少轻狂的傅斯年可不管这些,他拿到朱教授《文心雕龙》讲义全稿,一夜就看完了,并从中挑出三十多处严重错误,呈给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一看,傅斯年说得头头是道,就将这门课的老师进行了重新调整。而傅斯年不是哲学系的学生,他去听胡适的课,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不怀好意”的,而且笃定胡适的教席将不保。但没想到傅斯年听过课后非常满意,他对欲赶跑胡适的学生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从此,傅斯年成了胡适在北大的挡箭牌,使得年纪轻轻的胡适在北大站稳了脚跟……
傅斯年(左)与胡适(中)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数千年来随着人民社会生活发展而不断革新,汉服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从布料的选取,印染到制作工艺的刺绣,剪裁,再到穿着时的行为举止产生礼仪,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