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傅斯年买了胡适的账,但他的老师,他老师的老师却根本不买胡适的账。傅斯年的老师黄侃是天下闻名的国学大师,更是一个目空一切的“主”。黄侃和胡适曾是北大的同事,黄侃是文言文的“死忠”,胡适则是白话文的“旗手”,黄侃对胡适的厌恶之情总是溢于言表,他在课堂上就说:“假如胡适的太太死了,有人用白话文给他发电报肯定这样说:‘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多达11个字,而用文言只‘妻丧速归’四个子即可,光电报费就可省2/3。”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部无下册,黄侃就日后在中山大学课堂上调侃胡适是著作监,学生不解其意,黄侃哈哈大笑:“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部没有也。”……
黄侃对胡适全盘否定,尤其对胡适大力推广普通话恨得牙根痒痒,甚至对胡适的名字看着都不顺眼,一次,他对胡适说:“如果你真心推广白话文,那你的名字不应叫胡适,而应该叫‘往哪里去’才对。”……
黄侃对胡适成见日深,后来发展到了面对面破口大骂的程度。一次宴会上,名流文士雅集,胡适谈起了令其心仪的墨子。而黄侃听了就气不打一处来:“现在讲墨子的,都是些混账王八蛋!”胡适大度,没和黄侃一般见识。但黄侃以为胡适示弱,居然指名道姓起来:“便是胡适之的尊翁,也是混账王八蛋。”胡适见骂到自己先父头上,忍无可忍,指着黄侃鼻子大骂起来。而黄侃则嬉皮笑脸起来:“我跟你开玩笑呢,墨子成天讲兼爱,所以墨子肯定无父。而你父亲在你心中神圣不可侵犯,那你就不配谈你如何崇拜墨子。”黄侃话音一落,赴宴的名士们都捧腹大笑……
黄侃
而黄侃的老师章太炎那更是一代学术狂人呀,连学术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在他眼中只是一盘小菜。他对前去拜谒他的后生们说:“康、梁、康,这不必谈;梁,后来变了节。他佛学倒不坏,但究竟改节的……”后生们又问章太炎:“先生对胡适怎样看?”章太炎哈哈大笑:“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这与其学生黄侃的“著作监”妙讽几乎如出一撤……
但胡适对太炎先生一向很尊敬,在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的自序中,就言之凿凿地写道:“我做这部书……对于近人,我最感谢章太炎先生……”在书中,胡适多次提及太炎先生。
而自出道以来,胡适的学问和才华其实一直饱受诟病。而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大陆更是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胡适思想批判”。不但是胡适自愿留在大陆的小儿子胡思杜对其父大加鞭挞,更有一大批著名学者、专家加入了口诛笔伐胡适的战队。
章太炎
1954年,魏晋南北朝史学权威周一良发表《批判胡适反动的历史观》和《西洋“汉学”与胡适》两篇文章,对胡适的治学方法和水平提出全面质疑。而1955年,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在《文史哲》杂志上发表《批判胡适反动的考据方法和校勘方法》一文,文章开头一句便是:“胡适的学问是浅薄的,胡适治学问的方法是错误的”……
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周一良和赵俪生纷纷撰文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但他们与那些见风使舵的所谓学者、专家不同,他们都是以治学严谨和气节高贵著称于世的,他们能写出那样的文章很可能对胡适的学问和才华还是多少有些看法。
而历史学家唐德刚博士在其《胡适杂忆》一书中更是明确指出:“胡适之那几本破书,实在不值几文。所以我们如果把胡适看成个单纯的学者,那他便一无是处。连做个《水经注》专家,他也当之有愧。这便是海内外“专家”——不论“白专”或“红专”——之所以低估他的道理。”
我们国人有一个毛病,就是特容易走极端,说一个人好就好到完美无瑕,说一个人差就差到一无是处。我年轻时候听到的胡适那是站到神坛上的学者,学富五车,渊博如海。但随着各方面研究的深入,胡适似乎又被赶下神坛,随随便便一个什么人好像就比胡适学问大,就比胡适站得高、看得远。我个人认为,评价一个学术水平高低的话,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尽可以根据你的好恶评价。但如果你是专业人士,那你在评论一个人之前,要衡量你自己的水平同你评论的人的水平到底孰优孰劣?而且千万不能以你所长比人所短。以上我所列评价胡适的人物虽然都是大家,但似乎都失之偏颇……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数千年来随着人民社会生活发展而不断革新,汉服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从布料的选取,印染到制作工艺的刺绣,剪裁,再到穿着时的行为举止产生礼仪,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