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按照《木兰辞》的描述,决意代父从军的木兰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走街串巷一通买买买,把自己出征的行头置办齐全。千百年后,再念起这段,除了为木兰的孝顺勇敢叫好,大伙儿或许也会感慨几句——古时的市场商品还真丰富,随便一逛,上到坐骑下到装备都能一起收入囊中。
古装剧里的街市。来源/电视剧《锦心似玉》截图
事实上,早在几千年前,逛街就成了古人必备的休闲选择。逛铺子,买好物,听小曲儿,看杂耍,品香茶,下馆子……
别说,老祖宗们逛街,不仅有逛头,更有说头。
古装剧里的街市。来源/电视剧《锦心似玉》截图
逛哪里
有一个成语——“各得其所”,专门形容每个人或事物得到了恰当的安排。有趣的是,这一板一眼的解释背后,还蕴藏着古人的休闲密码——老祖宗们的生活远比咱们想象得丰富。
“各得其所”最早出于《周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照这个描述,早在西周时期,专供交易的场所“市”便现身于大家的生活中,最早的逛街活动也渐渐开始。太阳升到中天,四面八方的百姓带上各自的货品聚集一处,你买我卖,交易结束,揣着心爱的商品或者满兜子的钱币,高高兴兴地回家。听着不错,然而根据考证,这个时候人们“逛街”多半不大能尽兴。虽说无论城池大小,官府都会集中设置“市”。但看看图片就能知道,这些场所面积通常不大,不受重视,还基本只为官贾服务,很少面向居民开放。
西周时期城市结构图(数字8为“市”的所在)。来源/期刊论文《中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的变革》,彭亚茜、陈可石手绘)
真正意义上的“逛街”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候,诸侯攻城掠地,打得不可开交,大大小小的动乱和分裂随时都在发生,原有的城市旧格局、体系也逐渐土崩瓦解,在此缝隙中,手工业和商业反而找到了宝贵的成长机会,越来越繁荣。商贸活动开展得越来越火热,大伙儿“买买买”的热情愈发高涨,自然迫切需要一个功能完备的场所,这时,轮到了“市”的真正登场。
所谓“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便是后来的“坊(里)市制度”。简单来说,城市的结构基本成型,“市”成了独立的场所,专门供大伙儿买卖贸易。这时的“市”不仅面向老百姓开放,且彻底区别于居住区的“里”(也称为“坊”),更占有专门的地界儿,在地图上看,像豆腐块儿一样方方正正,四周都有围墙。
不过,那时想快快乐乐地逛街,还有不少规矩要守,比方说,“市”的开放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早晨属于商贾大家,专干大买卖,老百姓们买卖生活用品,得等到中午,至于傍晚便是小商小贩们卖点零碎玩意,赚点散碎钱财的时间了。
两汉时期,情况有改观,逛街变得更加有趣。据记载,西汉时期都城长安设有九市,东汉洛阳城外还有专门的马市、南市,百姓们不仅有街可逛,还有着妥妥的繁华商业中心。有多繁华呢?来看看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一块特别砖石,此砖出土于新繁(今新都县),高40.5公分,宽47.5公分,砖面上绘制的,正好便是汉时人们逛商圈、买买买的真实图景。照此来看,今人若是有幸穿越回去,大概率能看到这样的“商圈”——
东汉《市井画像砖》。来源/网络
四四方方的“市”周围有着高墙环绕,三面都设有大门,正中间耸立着一座“五脊重檐市楼”,专作市场管理场所。以楼为中心,四条大道向四方延伸,直接把这块地界分割成了“田”字,四角上整整齐齐地排布着各种列肆(贸易区),中间还有这小道,唤为“小隧”。每一块儿区域可都不简单。比方说,东北方有四排列肆,大大小小的生意开展得火热不说,还专供汉夷同胞攀交情、打交道,西北区方有三排列肆,还坐落着两座货栈驿馆,东南方有着两栋恢弘的殿堂建筑,名唤“玉局观”,是当时颇受追捧的“道教中心”。街道上更是热闹非凡,一路上都是讨价还价声不说,有人牵着羊大摇大摆地过街,有人推着独轮车卖吃食,有人当街摆地摊儿招徕顾客,还有佩剑的官吏四处“巡逻”保障秩序……
当然,光这些商圈还不够提升大家的幸福指数,有街可逛不算啥,随时随地都有街可逛才叫厉害。这不,东汉时,个别城市还真就搞起创新,兴起了“夜籴”,也就是俗称的夜市,这下,大家伙儿除了白天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还能趁着日落西山,呼朋唤友,伴着晚霞和夜风继续逛街,在嘈杂的买卖声里尽享人间繁华。
《当垆卖酒图》绘画。来源/网络
“相如与倶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若是借此描述再来重温昔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典故,除了这酿满“粉红泡泡”的你侬我侬、情比金坚,咂巴咂巴这画面,我们或许也能捕捉几分,早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充盈在街头巷尾、弥漫于市里坊间,那些温暖的烟火气儿。
逛什么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太白笔下的这份肆意潇洒,不知勾去了多少人的心魂。还别说,对当时的百姓而言,如此幸福生活,真不是说说而已。
如果说,先前统治者们追求的只是让大家“有街可逛”,那后来,让大家享受“逛街”,则成了历代统治者实打实的奋斗目标。随着愈来愈响亮的叫卖声一起出现的,是各式各样的繁华商业区以及其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丰富精彩的消遣选择。
影视剧中的盛唐长安。电影《妖猫传》片段
回一趟大唐盛世,逛东、西市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两市分列皇城的左右前方,中间隔着一条朱雀大街。虽说两市都不大,换算下来还不到一平方公里,却是真真的“五脏俱全”。
唐时,勋贵们多半都住在朱雀大街东边,由此形成的“东市”自然“四方珍奇,皆所聚集”,放到现在来看,活脱脱一个高档奢华购物街。据记载,“东市”里行业多达二百二十行,里头一逛,除了铁行、笔行、肉行、锦绣彩帛行之类的常规选择,还有不少的酒肆饭馆,服务设施那叫一个齐全。各色店铺一个挨着一个,里头多的是各种珍奇异宝和高档消费品,铺子多到啥程度呢?据说公元842年,东市曾经惨遭一场大火,烧毁的铺子有四千多家。
影视剧中市坊失火。来源/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片段
东市繁华异常,西市也不是吃素的,虽说商品不大名贵,但逛街体验绝对管够。在这里,不仅能逛到珠宝、纺织、茶叶、药材等寻常铺子,还不需要找代购,就能买到从中亚、南亚乃至新罗、日本远渡而来的“外国货”。嘈杂的市间人来人往,酒旗林立,各国的胡商们穿着“花里胡哨”的服饰,带着各类新奇的珠宝、药材、香料当街贩卖,往那一站,别提多抢眼球了。若财大气粗,嫌逛街购物不过瘾,还能找地儿大办筵席,据史料记载,即便是三五百人的大筵席,不多一会儿,就能筹备开张。长安的集市奢华热闹不说,东都洛阳的“南市”和“北市”也不甘落后。光一个南市,里头就有差不多三千个商摊儿,还有四百多个仓库和旅店,各种胡商开设的“外贸”店铺更是数不胜数,认真逛起来,怕是得逛上整一天。
唐代繁华集市中的相遇。来源/电视剧《大明宫词》
逛街选择多不说,对百姓们而言,这时候逛街,还能逛得安心、放心。一方面,每个集市都设有市令官,分别在午时和日落前击鼓和击钲三百下,作为开市和散市的“号角”。另一方面,这里面的买卖,准保“童叟无欺”。怕买到假货?没事,有专门的“市署”每日负责辨别货物的真伪轻重不说,按照律法规定,商家要是胆敢制造销售伪劣产品,商品统统没收,还得挨六十杖打。
怕商家短斤少两?把心放在肚子里,市场内所有的度量衡器可不是一般的物件儿,每年八月都得送到太府寺进行校勘,有一点不准都不行,校勘后,还得加盖印鉴后才能使用。怕被贫穷限制想象?不会,有专设的“平准署”掌控物价涨落,要是物价涨得厉害,政府便会出面“掺合”买卖,让价格回落,一点缝都不愿给垄断市价的奸商留。除此之外,还有上到市令下到仓督的专职人员提供管理服务,基本上各个环节都能有人把关。这下,老祖宗们基本不用像现在般,自个儿带个秤逛铺子,以求买到足重真货,甩开手,开心逛街就是了。
先别急着羡慕大唐的购物体验,两宋时期,“逛街”幸福指数又翻了好几番。所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时候商业荟萃的繁华街道遍布,河道旁、桥上、城门内外,但凡有人气的地儿,都能成为热闹的商业点,什么行业街市、综合商业街更是管够。其中,夜市盛况尤其空前,按照《梦粱录》的记载,要逛完临安夜市可不是个容易事——街上有的是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鲜鱼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若是走着走着饿了,到处都是风味小吃,什么孝仁坊的团子,秦安坊的十色汤团,太平坊的糖果,市西坊的泡螺滴酥……晚上逛不完怎么办?别担心,临安的夜市往往接着早市,只要乐意,任君玩个通宵达旦,穿梭在街里巷间,“篝灯交易,识别钱真伪,纤毫莫欺。”
影视剧中的街头说书。来源/电视剧《清平乐》片段
除了“买买买”,这时的“逛街”还有了新玩法。勾栏瓦舍,成了新的好去处。
瓦舍,也被称为瓦子,是当时固定的娱乐中心,因“来时如瓦合,去时如瓦解”而得名。据考证,瓦子形似方形市场,四周围绕着满满的酒楼、茶馆和商铺,中间则是定期的集市。瓦舍中,还有一个别样场所——勾栏。此场所兴起于北宋仁宗时代,里面设有着戏台、戏坊以及供观众就坐赏乐的“腰棚”,四周围着栏杆,中间多时可容纳千人。
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如此勾栏,不亚于一个大型综合剧院,里头更是花样多。说唱、戏剧、杂技、武术,想看啥有啥。就拿说唱举例,就包含说话、杂说、演唱等各类表演。光是说话,就能听到艺人们讲经论道、谈古论今。更不必说其中的“小说”,天上地下,都能成为说书人的材料。铜锣声一响,艺人们摆开架式,观众席里头坐了个满满当当,说书人不急不慢,先来一段精彩的诗词或引入入胜的小故事,待到观众来了兴趣,立马连说带唱、绘声绘色地细讲慢解,什么灵怪、烟粉、传奇、公案、神仙……要啥有啥,故事怪诞,情节离奇,临了了,还得再附上一首诗词才算结束,起承转合间,准管叫人“牵肠挂肚”。戏剧的看头就更多了,傀儡戏、木偶戏只算开胃小菜,运气好了,还能看到艺人们的绝活儿——魔术。据称,宋神宗时,就有艺人擅长藏舟,招来数十人抬舟,眨眼之间,大舟便不见了踪影,博得满堂喝彩。难能可贵的是,勾栏里座位多,而且往往不分贵贱,碰上精彩节目,拍掌叫好的有贩夫走卒,也有着达官勋贵。
史书记载,宋徽宗时,开封府有一个村民跑来看戏,实在入迷,回去的路上看到一箍桶匠,二话不说,拿起他的桶戴在头上,模仿着戏中造型问:“我比刘先主如何?”
逛累了,看饿了,便是享用美食的好时光。据载,当时,光是东京汴梁,就有着72户酒楼正店,还有不计其数的小店。人们既可以跑到“八仙楼”“乳酪张家”饱餐一顿,也可以随便寻着香味儿钻进街边的小商铺,品尝些小食饮料。总之,又能逛,又能买,还能看戏、约饭、寻友,哪怕放到现在,也算是高端逛街体验了。
来源/电视剧《清平乐》片段
若以为这样便到头,怕是小瞧了老祖宗们享受生活的愿景。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兼具吃喝玩乐游购娱的商业街区综合体已然不是什么新鲜选择,戏院、饭馆、茶楼、棋社更是不胜枚举。这时,大都市的繁华兴旺外,农村集市也悄然发展起来。清时,光一个华北平原,每一百平方公里间便有一两个大型集市,农人们想要正儿八经地去逛一趟集市,加上往返也只需半日光景。除此之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出现了新的“逛法”。比方说,黔东南,就有了专供男女对唱山歌的“歌场”,一些集市还专拿十二生肖作场期,比如“子日赶集叫赶鼠场,午日叫做赶马场”,场场都有新花样。
反映清时繁华市井的《姑苏繁华图》。来源/网络
这时候,甭管都市还是乡野,走上街道,小贩们的叫卖声层出不穷,林立的铺子里飘散着诱人的饭菜香气,人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茶馆里大家伙儿天南地北地聊得火热,一旁还有能人们杂耍卖艺,引得满街叫好声不断……
人们说,悠闲肆意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怀,繁华兴盛是生根在华夏血脉中的追求。
或许,不用看享誉中外的《清明上河图》,也不用翻那些经典小说论著。或许,正是在那一个个晨光熹微的早间,商铺陆续开门,人们慢慢上街,集市渐渐被嘈杂声填满时,这份闲适安乐。便已然酿好。
怎么逛
于古人而言,光是通晓了以上的情形,还不能把街逛好。这里头的门道,远不止此。
这头一条,不同时间,得逛不同的街,囤不同的货。
《成都古今记》就清清楚地写着“指南”——“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要是还不满意,两汉时,还有专供文人雅士们买卖书籍的地方,称为“槐市”。
逛对了市,还得买对货。首先,得学会看“幌子”。所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里说的“酒旗”,也叫“幌子”,便是古代店铺专门用来招徕顾客的商品标记。古时百姓大多不识字,这也难不倒商家,干脆在店铺门前悬挂一个形象标记,好多时候卖鞋就挂鞋,卖帽子就挂帽子,直截了当,清楚明白。还有些商家大开脑洞。比方说,有的面铺会用罗圈彩带做幌子,“带子”寓意面条,颜色上多采用高纯度和鲜度的红色,绝对的清晰醒目,让人老远就能瞅见。
《江南春》所描写场景示意。来源/网络
看了“幌子”,还得学会听商贩们的叫卖声。不同的卖家可有着不同的“带货习惯”。布贩子们多半喜欢拨浪鼓,卖油贩更青睐敲油梆子。宋朝的酒贩们更有情趣,喜欢鼓乐齐奏,当街来一段《梅花引》帮自己招引顾客。喊声、乐声、鼓声、锣声……这叫一个声声入耳,也难怪文人们叹其“叫卖出奇声彻宵”。
都说精打细算过日子,进对了铺子,选好了商品,就得开始砍价了。古人砍价也有专门的玩法。比方说,宋朝就出现了“扑卖”“博卖”等“砍价”形式。其中“扑卖”方式多,掷铜钱、摇签、扔飞镖都行,只要顾客能按照要求赢得游戏,比如用飞镖钉住圆盘上卖主指定的动物图像,就能赢得商品或者折价购物,那力度,还真能媲美当今的各类购物节。
选好货,有时便轮到商家称重。不用担心缺斤短两,别说上文提到的那些严苛律令,光是这称重的秤就有讲究。十六两一斤的秤杆上往往有16颗星,分别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星星多是黄色或白色,告诫商家做生意要公平,不可以黑心。要是胆敢缺斤少两,那自然会伤害这些星星,有损德行,少一两就是“损福”,少二两就“伤禄”了……
今天,成都城内还坐落着一条特别的街道,叫作肥猪市街。据说,这里曾是屠宰行、肉铺的聚集地。明代时,屠宰业的商贩们相约,每宰杀一头猪,就提一个银元,专门请先生来给街坊邻里的子女上课。为了纪念此事,便有了保存至今的“肥猪市街”。
当然,这样的街道还有很多。
它们散布在全国各地,城里乡间,悄悄地,注视着时光流转间的风云际变,讲述着千百年前的“逛街”故事,见证着百姓们穿走街巷的热闹繁华,记忆着那一幕幕鲜活的人间烟火。
这就是我们的日子,带着那一声声昂扬的吆喝,让人心生暖意,目中含光。
电影《国产凌凌漆》片段
参考文献: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4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 5 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虞云国,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四川省文物志编辑部编.四川省文物志征求意见稿第二集[M].1986.
史东梅主编.中国历代文化知识精粹[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王永鸿,周成华主编.中华文化千问[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廉清远,周自恒编著.搜翻民俗 1000个趣味民俗知识全知道[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1.
江文编著.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刘金陵等主编.中国商业谚语词典[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初德维.简述唐代的集市贸易及其管理[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46-52.
彭亚茜,陈可石.中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的变革[J].现代城市研究,2014(09):34-38+54.
李良品.明清以来西南民族地区集市习俗及成因——以贵州省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02):91-95.
作者丨念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