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紫禁城宫殿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传承中,汇集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这里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600年的悠长历史,一场展览要如何梳理和讲述?此次展览共分为三大单元,锁定了18个关键年份,将它作为参观紫禁城的“序厅”。
展览展出了诸多精品文物,其中不少为首次展出,每一件都经过了策展团队的精心挑选。明代时紫禁城什么样?现存的图像资料凤毛麟角,在午门展厅西燕翅楼展出的一套图册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生动资料。西燕翅楼展厅策展人何蓓洁介绍,“ 《徐显卿宦迹图册》全面真实的记录了徐显卿作为一位明代翰林官员的成长历程和仕宦生涯。本次展览展出了图册中的两页,观众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也就是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门及太和殿广场的真实情景,还能像福尔摩斯一样从中发现紫禁城建筑在明清两代变迁的蛛丝马迹。”
紫禁城里的著名“小兽”,也从屋脊上“搬到”了展厅里。据正楼展厅策展人张杰介绍,“这套小兽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每件小兽都有美好的象征寓意,尤其是最后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现,是个孤例,也是太和殿建筑无上等级的体现。太和殿初建时名为奉天殿,后多次烧毁。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初三日再次焚毁,由于良材难求,取木艰辛,这次工程备料用了十余年;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开工,两年后告竣,才有了今日的形制。”
布展现场
如何让文献和老照片不枯燥?东燕翅楼展厅策展人谢安平介绍,“这次我们在展览中引入当事人的视角,从他们的日记、回忆录和文章中寻找材料,用鲜活的第一视角经验作为文献的补充。比如,在讲溥仪出宫这件事时,我们用到了逊帝溥仪、内务府大臣绍英和当时执行《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李石曾三个人对事件的回忆,给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布展现场
自古以来中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十分重视时序节令的传播,其中尤其以依据农历十二个月的顺序记录日月星辰、节候气温、动植物的变化,以及根据物候变化安排生产和节庆活动的月令影响最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