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公益性。我们不希望把古镇做成一个非常纯粹的商业项目或者旅游项目。我们邀请一些高校或者艺术家参与进来,给他们提供工作室,让他们做一些展览、论坛和讲座。但是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是必须要对外开放的。你不能变成一个封闭式的,一年办几场画展,内部参观学习,这个不符合我们的定位。所以我们这个“三宅又一生”,包括今后一些修缮好的新的文保建筑都完全是开放的。我们不希望把大门锁着,深宅大院,没有锁。
总得来说,泗泾整体的保护与更新、利用思路是按照“古典、高雅、优美、时尚”的功能定位,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梳理历史文化脉络、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赋能新时代泗泾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融合创新业态,通过文创文旅、酿造工坊、民俗民宿等举措,将下塘建设成为集中体现泗泾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区、文化传承展示区、文化产业消费区。这也是我们党委政府提出来的“文化活力古镇,静雅魅力水乡”。
澎湃新闻:现在国内知名的旅游型古镇有很多,不过很多古镇似乎免不了大同小异,泗泾在改造、活化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古镇同质化的问题?张晔:
在古镇中,我觉得乌镇做得非常成功的,从最初的版本出发,商业加旅游,到互联网大会、戏剧节等文化主题的加持,既打出了文化IP,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也带动了旅游。云南的大理、丽江又不一样,它主要是自然风情、少数民族风情结合在一起打造的这样一个特点。与这些地方相比,泗泾古镇尽管刚刚起步,但我们可以吸取其他古镇一些成功的经验,或者说避免走一些弯路。
当然,泗泾古镇在后续改造利用中也会极力避免古镇同质化的现象。因为古镇多了,大家就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泗泾古镇一角
那么泗泾古镇的核心竞争力、辨识度在哪里呢?从泗泾的历史风貌来看,我认为上海提出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泗泾古镇都是具备的。比如说海派文化,不管是新闻界《申报》掌门史量才,还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他们展现的都是近代上海海派文化开风气之先的品格。又比如红色文化,泗泾的红色文化是深入内涵的,史量才是爱国人士,因为不满当时的反动统治,被蒋介石派人暗杀,死后安葬在龙华烈士陵园。马相伯被誉为“人类之瑞”与“国家之光”,国共两党都高度认可,是大师、脊梁骨,而且也是非常爱国的一位老人,他曾写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名言。
结合泗泾的优势来看,我们认为定位于呈现传媒的历史与当下是可以考虑的。通过合作,史量才的故居以后在开放的同时准备呈现与《申报》相关的展览,尽管现在《申报》已经没有了,国内很多报纸也在停刊,但是报纸的基因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载体继续发展,以前是电视、广电或者报纸,现在大多是手机、电脑等移动端阅读。而且我们本身也是有这个历史渊源,这在全国的古镇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第二是泗泾的非遗,包括十锦细锣鼓、皮影戏等。我们跟相关的资源对接,把它们集中展示出来,这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是很有吸引力,但不是比较低端,比较泛化的小吃、小商品的概念。
泗泾古镇的食品包装设计
目前,我们和高校、书店、报业等机构都展开了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史量才故居是和上报集团合作,故居修缮在春节后基本可以完成,正式开放估计到下半年,因为后期还有展陈的工作要做。马相伯故居是和复旦大学陈望道故居的策划团队合作,现在已经进入到比较纵深推进的阶段,包括后续的一些资源导入等方面。在设计方面,我们还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做了一个叫“泗泾之纹”,把泗泾的一些建筑元素提炼出来,做一些形象识别的东西,包括文创、海报、食品包装等。当然今后在一些内涵挖掘上,还有更多的一些考虑。
泗泾古镇的文创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从交通区位来说,除了七宝古镇,泗泾古镇是离上海市中心最近的。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认为泗泾古镇完全有可能打造一个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就是大家觉得很方便,乘几站地铁就到了,周末邀朋友过来喝喝茶,聊聊天,或者带朋友过来度个假。
最近召开的松江区泗泾镇党代会提出了“科创绿洲,活力古镇,宜居新城”的目标,古镇是文化之根,修旧如旧只是第一步,古镇的活化更是一篇大文章,通过引入文化项目,注入活力,我们希望做到“文化活力古镇,静雅魅力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