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聚焦 > 正文

古代窗纸一捅就破?那可真小瞧古人了

窗的作用,被古人概括为既“通”又“隔”。在起到通风、采光作用的同时,恰到好处地隔离了室内和室外,保留了生活空间的私密性。古装剧里经常有轻轻一舔就弄破了窗户纸的桥段,那么,古代的窗子真这么脆弱吗?在纸被发明出来之前,窗子上蒙的是什么?

图片

南宋 刘松年《秋窗读易图》

“囱”“牖”“向”

都是古代的窗

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半坡文明遗址中,留下了先民半穴居的遗迹:在平地上挖一个半米至一米深的平底大土坑,以坑壁作为墙壁,在坑里挖出火塘,坑口搭上屋顶。为使阳光照入穴屋,并且让生火的烟雾及时排走,屋顶便留出一处透光的开口,叫“囱”。“穴”“囱”结合,遂有“窗”字。古时窗别名“中霤”,也取“复穴当中开孔取明”之意。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人的居住空间由半地下转为地上建筑,为了生活方便,通风透光的孔洞也改到了墙壁上,称为“牖”,“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说文》解释:“在墙曰牖,在户曰囱。”相传孔子的弟子伯牛患病,孔子去家中看望,因为对方病情严重,不宜入室,孔子只能“自牖执其手”,以示慰问,这一细节也体现出伯牛的病势危重,因为古代有“疾时处北牖下,死而迁之当牖下”的习俗。

现代人习惯说“窗户”,但其实在古代“户”专指门。清代朱彝尊曾撰联句“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即为门窗之意。《诗经·七月》中,写农夫在冬天来临之前“塞向墐户”,意为将朝北的窗户堵住,在柴门上涂泥防风。“向”的本义是“北出牖也”,就是朝北的窗,之后引申出“朝向”之意。《诗经·鸱鸮》中有句“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指在未下雨时剥出桑树根,紧密缠缚门窗,起到加固作用,引申出事先做好预防工作的成语“未雨绸缪”。再后来,“窗”和“牖”逐渐通用,不再明显区分。传统窗牖多为木制框架,贫家也有以破缸口充当窗口的“瓮牖”。屋顶上的“囱”则专指为炉灶排烟的烟囱了。

越来越复杂的窗棂结构

仅仅为了工匠炫技?

中国古窗的形制丰富多样,从造型简朴的直棂窗到开闭自如的阑槛钩窗,工艺日益精巧玲珑,“交绮”“琅疏”也成为精美的窗的别称。自汉至唐,窗棂纵向排列的直棂窗盛行千年,虽然采光明亮,却是整体固定在墙面上的,开启不便。相传唐开元年间,中书舍人杨滔才学不足称职,一日皇帝催促他起草敕文,负责管理文书资料的下属正好不在,杨滔情急之下竟然斫破窗子,跳进去找材料,因此得外号“斫窗舍人”。

明清时期,造窗技艺达到顶峰,宫廷建筑里多见雕刻细致的菱花窗,有“三交六椀”“双交四椀”等不同图样,江南园林里多见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透花窗、隔扇窗。雕花、描金、镶嵌等装饰,更是让窗美不胜收。窗棂涂饰的颜色在不同时代亦有差别,汉代宫中门窗饰刻青色连环花纹,叫“青琐”;两晋时期的窗“以白涂之,画为钱文”,别名“白闲”,一作“白间”;后世多涂朱红、青绿等鲜明的颜色。

相比今天的大玻璃窗,古窗的棂格大多更为细密。这不仅是为了审美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实用性,让透光和保暖两种功能尽量兼具。这就要说到沿用千年的蒙窗材料——窗纸了。

不那么容易捅破的窗户纸

古装电视剧里,常有这样的场景:躲在窗外的窥视者凑近窗子,轻轻一舔就弄破了窗户纸,从孔洞里偷看室内,或是点燃“迷香”将人毒倒。古代的窗子真这么脆弱吗?在纸被发明出来之前,窗子上蒙的是什么?

虽然在战国晚期古人已经制造出了玻璃,但它属于铅钡玻璃,色泽绚丽,质脆易碎,和欧洲的钠钙玻璃成分不同,不适合做成较大的平板,只能小块镶嵌在窗上。相传汉武帝修建“神室”,装有琉璃窗、珊瑚窗、云母窗,光明洞彻。《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所居昭阳殿以绿琉璃镶嵌窗扉,“亦皆照达,毛发不得藏焉”。绮纱等能够透光的丝织品,也可以用来蒙窗,即为诗中常出现的“碧纱窗”。

东汉虽发明出造纸工艺,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以书写为主,并不是糊窗的首选材料。晋武帝大臣满奋怕风,与武帝同坐时,见到“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以为窗上无遮挡,便面露难色,自嘲为“臣犹吴牛,见月而喘”。隋文帝为蔡容华作潇湘绿绮窗,上饰黄金芙蓉花,“琉璃网户,文杏为梁,雕刻飞走,动值千金”,华美不可名状。隋炀帝读书场所的窗户更是“金铺玉观,辉映溢目”,得名为“闪电窗”。唐玄宗丞相李林甫为了给六个女儿择婿,在厅事壁间开一宝窗,“饰以杂宝,缦以绛纱”,让女儿们在窗中窥视前来入谒的贵族子弟,选择如意郎君。这些奢侈品平民当然无力问津,窗子只能用木板、草席遮挡,因此有“蓬窗”之名。古有成语“不欺暗室”,体现出如在白昼遮窗,室内便如暗夜一般,这应是纸窗走入百姓家之前,古代普通人家中的常态。

以纸糊窗,约在唐代开始普及。《云仙杂记》记段九章诗成无纸,“就窗裁故纸,连缀用之”。唐代宗宰相杨炎在中书后阁糊窗,“用桃花纸涂以冰油,取其明暖”。用于糊窗的纸,通常选取韧性较强、质地厚密的种类,再在纸面上均匀涂油,这样可以增加透明度,也有助于提升纸的强度,还能起到一定的防水效果,和古时的油纸伞面相仿,正是“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日射油窗特地明”。虽然用力捅纸仍然会导致破损,古诗中亦有“蜂穿窗纸”之语,但想要一舔就破,也没那么容易,很可能在把纸弄开的过程中已经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宋人用于糊窗的纸不一定都是新纸,有可能是写过字的,乃至“朝廷内参”等资料也会出现在窗上。宋末元初林景熙有诗题为《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其中写道:“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他看到前朝的奏章成了糊窗纸,不胜叹惋。

比起墨笔书写的文字,民间喜欢在窗纸上绘画或贴手工剪裁的窗花作为装饰,尽管纸窗已不再使用,这一传统却流传至今。明清时期,北京住家在夏天“尽揭疏棂糊冷布”,将窗纸换成透气的多孔窗纱,冬季则以纸糊窗,并在窗格嵌入画着花草人物的琉璃片,便于观看窗外。

随着玻璃的广泛使用,各式各样的纸窗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瑶华)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微综艺碰撞出“治愈”火花

    微综艺碰撞出“治愈”火花

    网络微综艺《我爱我很棒旅行日记》日前收官。作为今夏最与众不同的一档多人旅行Vlog,该节目以“旅行日记”的形式聚焦余秀华、完颜慧德、苏敏、邓静四位有不同故事和经历的女性嘉宾,凭借真实治愈的“碰撞”受到大家喜爱。

    2024-06-25 17:21 余秀华 《我爱我很棒旅行日记》
    文戏不“温” “奇”上立意

    文戏不“温” “奇”上立意

    京剧和国画都属于国粹艺术。以京剧的艺术样式表现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是一件有探索意义的艺术创举。新编京剧《齐白石》截取20世纪20年代享有盛誉的齐白石“衰年变法”这段重要人生经历,表现他执着于艺术理想,不为世俗功利所驱,只为艺术求索,终于成就了常人所不能成的业绩。

    2024-06-19 11:34 新编京剧齐白石
    恭王府博物馆展示馆藏皮影精品

    恭王府博物馆展示馆藏皮影精品

    近日,“世间日月影中乾坤——恭王府博物馆藏皮影精品展”在位于北京的恭王府博物馆东二区展厅开展。展览以历史上恭王府与蓟州皮影的联系为线索,介绍清代皮影戏在北京城繁荣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清代王府的养班习俗等。

    2024-06-06 09:54 皮影戏 恭王府博物馆
    二里头: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清晰足迹

    二里头: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清晰足迹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青铜时代首个大型都邑,为研究中国都城规划制度的开端,青铜礼乐制度的形成,最早核心文化的出现,从古国到王国的转折等重大考古、历史问题,提供了关键信息。二里头时代,中华文明实现了从“多元”到“一体”的转变,二里头文化诞生与发展的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4-05-30 09:51 二里头文化 中华文明礼乐文化
    五千多年前的氛围感穿搭是这样的!

    五千多年前的氛围感穿搭是这样的!

    眼下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节,五千多年前的先民更中意什么样的春日出游穿搭?三个看点带你认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2024-05-20 10:38 甘肃省博物馆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日前,中国美术馆策划推出“刘开渠与留法雕塑家作品展”,展出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熊秉明等20世纪上半叶留法雕塑家的作品140余件,讲述中国现代雕塑与法国艺术的源流脉络。

    2024-05-09 09:53 中法艺术交流 中国美术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