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一心 © 办公品(中国) | HUAWEI P30 Pro
“时间线”单元冠军作品(此图为获奖短视频截图)
关于生活如梦的碎片 © 黄政(中国) | HUAWEI P20 Pro
终审评委点评:在这个数字时代,移动影像已经扩展到动态的领域。这件作品展现了有趣的生活碎片和作者对世界的理解。是的,新型设备让一切变得更简单了,带来了新的机遇。
普利策奖获奖摄影师 Gueorgui Pinkhassov
新影像,科技与人文的绝妙结合
无论从今天的获奖作品,还是整个新影像大赛呈现的调性,都不难看出华为对赛事专业性的重视,这是在“新影像大赛”策划之初就已经确立的。过去的三年来,华为不仅与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玛格南图片社等全球顶尖摄影机构达成深度合作,更不断邀请世界级的摄影大师作为大赛评委,在确保大赛含金量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移动影像文化的发展。而在延续专业性的基础上,华为新影像大赛也充分考虑用户社交属性,以创新的赛事单元、定义以及作品评审的标准,这进一步激发新生代用户通过新影像的形式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历时三年,华为新影像大赛已经为手机摄影用户搭建了一个更权威、多元的平台,且区别于传统摄影赛事,华为新影像大赛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面向全球普通手机用户开放的赛事,回归摄影的本质,这也让更多人能够发现手机摄影带来的乐趣,体会手机影像创造的文化价值。两年来,从世界级大师评审到新影像大师班,再到故宫博物院及Paris Photo展出,华为新影像大赛为移动摄影走向更高的殿堂创造了多种可能,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打破了所谓艺术的门槛,许多新影像大赛的获奖作者并非专业摄影师,他们只是普通的职员、甚至杂货店的老板,让人人可以创造艺术,或许这是科技与人文最好的一次结合。
透过新影像大赛,也可以看到在坚持产品研发为硬件指标带来一次次突破之外,华为已经把目光放在了提高自身影像文化的显性地位之上。通过一份对移动影像文化的追求,华为进一步唤醒人们对华为品牌的认同感,拉近华为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艺术无国界,或许华为新影像大赛带来的文化认同也将让华为在全球市场中走的更远。
清末,北京自行车数量有限,人们更多地视之为一种新鲜玩意儿,而非寻常的代步工具。清末民初,骑自行车在北京成为一种风尚。1922年溥仪大婚,他的堂弟溥佳就送了一辆自行车作为贺礼。
这组迷乱人眼的搞怪图片,可是摄影中的“骗人高手”,你有被骗到吗?双头小马、无头企鹅、连体猎豹……世界上存在这样奇特的动物吗?其实,这些是摄影师们找准了拍摄时机的错位摄影,令人啧啧称奇
由墨西哥国宝级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电影《罗马》凭借细腻出彩的摄影画面,深沉隽永的剧情成功摘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三项大奖,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及第76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