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看法之下,朱淑真很清楚地感受到沉重的社会压力,于是感叹说:“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代表用功读书的“磨穿铁砚”不是我们女人的事,那是谁的事呢?当然是男人的事,而且是上进的男人的事。这个典故出自《五代史·桑维翰传》引宋朝何薳《春渚纪闻》的一则故事:
桑维翰试进士,有司嫌其姓,黜之。或劝勿试,维翰持铁砚示人曰:“铁砚穿,乃改业。”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卒以进士及第。
意思是,桑维翰参加进士考试,主试者嫌弃他的姓氏,因为桑树的“桑”和丧事的“丧”同音,让人觉得不吉利,于是把他给罢黜了,没有考上。有人就劝他不要再参加考试了,但桑维翰拿着铁做的砚台给大家看,说等到磨穿了铁砚,他才会改行,以示他不屈不挠的决心。然后写《日出扶桑赋》来表达志向,篇名上还故意用了“桑”这个字,终于进士及第。
在这个故事里,使用铁制作的砚台来磨墨,真是万年不坏吧?可见桑维翰的决心有多大,他还表示要到铁砚磨穿的时候才改变志业,那就是名副其实的铁了心,不考上进士绝不罢休,果然最后也如其所愿。这么一来,“铁砚”就和李白的“铁杵磨成绣花针”的故事一样,都是励志的典范。
只可惜,在古代男女有别的情况下,女性连接受磨炼、吃苦励志的机会都没有。或者应该说,女性不是没有吃苦磨炼的机会,而是她们的吃苦磨炼必须用在家务事上,朱淑真便悲哀地说“绣折金针却有功”,致力于纺织针黹的女红,才是女性分内的事啊!三从四德的“四德”里,就包括了“妇红”这一项,勤于刺绣缝补乃至折断了金针,那可以算是无比荣耀的功劳。
《新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但是,朱淑真的兴趣和才华,却不是做家事而是作文章,她的手喜欢拿笔而不是拿针,因为拿起笔来刻画那无穷无尽的心灵宇宙与大千世界,那真是太有趣的探索了,哪里是琐琐碎碎的针线活能比得上的呢?缝缝补补就像柴米油盐,每天不断地重复,毫无创意;虽然说刺绣纺织之类的精致工艺,其中也需要高明的技巧和灵敏的慧心,但那只能算是“小道”,和真正的知识学问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如《论语·子张篇》记载子夏所说的:“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而君子追求的大道,就是关于世界的知识、经世济民的学问,那可不是光手巧心细就可以做到的了。
更何况,只有受到高深的教育,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学问,才有可能参加科举、金榜题名,大大地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这又哪里是闺房里的针线所能做到的呢?就这一点而言,早在晚唐时期的一位豪放才女鱼玄机,就已经抒发过类似的感慨,她在《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这一首诗中说: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从诗题可知,这是春天时节,鱼玄机到崇真观游览时,刚好在南楼目睹科举考试发榜的名单,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诗。“崇真观”位于长安城的朱雀街上,这时适逢春闱发榜,考生们纷纷赶到这里,争相寻找榜单上是否有自己的名字,少女鱼玄机也挤在人群中,浏览那些和自己无关的赵钱孙李。她看到“历历银钩指下生”,历历在目的是题名的“银钩”,也就是刚劲有力的书法字,一笔一笔都力透纸背,就像带有力拔山兮的气势,那些书法字决定了多少人的命运!是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梦想成真,从此鱼跃龙门,还是名落孙山,继续沉沦,都是这些银钩般的字迹所决定的。那拿着毛笔的手指就算比不上阎罗王的生死簿,也足够令人心惊胆战的了。
握着毛笔的手指下一一写出银钩般的字迹,在这份榜单上历历在目,一个个都是新科进士,从此人生就要展开崭新的一页了。中举的心情有如刚刚及第登科的孟郊《登科后》所说的: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那种欢欣鼓舞、荣耀光彩是多么激荡昂扬!难怪孟郊要跨上马尽情奔驰,才能抒发那满出来的狂喜。只可惜,鱼玄机是永远不可能品尝到这样的滋味了,她注定只能是榜单外的旁观者,羡慕地仰望这张名单,看着上榜的人在一阵欢欣之后,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因为她是一个女性,只能转身走回家庭!
于是鱼玄机由羡生恨,在这首诗的后半段笔锋一转,说她“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恨自己的诗歌才华被女性穿着的绫罗衣裳给掩盖了,即使她满腹的才华毫不亚于那些中举的进士。“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这样的名句,就是鱼玄机写出来的,但只因为身为女性的关系,就被剥夺了应试的机会,更不可能金榜题名!从这首诗可以清楚看到,鱼玄机拥有一个不甘于受性别限制的灵魂,所以能感受到女性被压抑的痛苦,这种“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的“恨”,可不是一般女作家“感春伤秋”的愁绪。因为这种“恨”来自一种发现性别不平等的进步意识,具有思想的深度,在层次上远远高过于多愁善感的情绪。
后来到了清朝,小说家曹雪芹也创造出一位具有进步意识的金钗——贾探春。在《红楼梦》第五十五回里,杰出的三姑娘探春就悲愤地说道: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探春
“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展览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的民艺收藏、民艺研究与艺术创作为主体,展出500余件(套)传统民艺作品和当代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