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发明以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寿命受到视力的严重制约。例如猎人的远视力比近视力更重要,而从事精细加工的手工业者、经验丰富的账房会计或是常年阅读的抄书人,通常会在40多岁后因为老花眼而被迫退出这个行业。
回顾历史,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制作眼镜镜片的材质就是玻璃,在科学水平不高,众多高科技材料未曾出现的时代,玻璃一直是人类对抗视力问题的最重要武器。
先有老花镜后有近视镜
考古学家曾在亚述文明遗址,发现了制造于公元前750年至前710年的水晶镜片,研究者推测这个镜片是被当作放大镜使用,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镜片。水晶是一种天然晶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纯净的水晶石二氧化硅含量可以达到99.99%。水晶的硬度为摩氏7度以上,不易加工,也不能吸收紫外线和红外线,再加上导热性强于玻璃,所以水晶镜片置于眼睛前方会感觉到凉爽,但不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罗马人很早就知道圆形玻璃容器装水可以起到凸透镜的作用,矫正视力老花,不过他们误认为这是水在发挥作用。古罗马作家塞涅卡 (Lucius Annaeus Seneca,4年—65年) 用装满水的玻璃容器阅读。
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 (Pliny the Elder) 提到过,暴君尼禄会透过手持的镜片,观看角斗场上的情况,不过没有说明镜片的用意。这是一个单镜片,材质是翡翠,使用者只能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通过镜片远眺。研究者认为,皇帝可能患有弱视,把翡翠置于眼前是为了避免日光对眼睛的刺激。翡翠稀有,绿色的镜片也会影响清晰度。这种眼镜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眼镜。
1268年,英国人罗格·贝肯发现将水晶的凸面靠近眼睛字母会显得更大也更清楚,这是关于矫正视力的最早记录,而真正的玻璃镜片诞生于1286年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的玻璃制造业十分繁荣,用玻璃制成凸透镜用于阅读,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很流行,并随着贸易传播到东方更远的地区。
有文献记载,威尼斯玻璃厂生产一种适于阅读用的眼镜,这种“眼镜”类似今天放大镜式样,是有手柄的单镜。威尼斯政府在1300年4月,还曾对眼镜行业制订了规章制度,当时的会议档案资料中明文规定:禁止使用一般玻璃来代替材质优良的水晶石磨制眼镜。欧洲最早的戴眼镜人画像出现在1352年意大利的一座教堂,主人公是该教堂连续40年任教的著名传教士。画中的这位老者佩戴着眼镜书写。
《圣切尔的休》,1352年,壁画,绘于意大利特里维索圣尼古拉斯教堂。画中主人公是该教堂的一位传教士,他正佩戴着眼镜书写,这是欧洲最早戴眼镜的人物画像
眼镜发明后,研究者在实用性方面作了说明和推广,但并没有引起当时医学界的重视,只是作为商品摆在商店里,由佩戴者自行选购。此时的眼镜仅限于矫正老花眼,对近视问题仍然束手无策。
由于磨制凹透镜的工艺更复杂,用于矫正近视的眼镜,要推迟至15世纪中期才出现。1451年8月25日,意大利菲拉的阿尔杜伊诺·达·巴萨在写给皮耶罗·迪·科西莫·德·美第奇的信中提到,他收到了4副眼镜,其中3副是近视镜。
《尼诺·德·格瓦拉红衣主教肖像》,1541-1609,埃尔·格列柯,布面油画,现藏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画中人物佩戴的眼镜用线绳挂于双耳,形态与现代眼镜已经很像了
“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展览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的民艺收藏、民艺研究与艺术创作为主体,展出500余件(套)传统民艺作品和当代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