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是二十世纪重要的书法家。路东《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以三十多万字的篇幅,讲述了林散之的生平,发掘了林散之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为林散之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这使我们能够比以往更深入地思考林散之与二十世纪书法史的关系。
《国宝中的黄河文明》一书所撷取的9件国宝级文物,是黄河文明的优秀代表。9件文物,9个故事,从繁盛的汉唐帝国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从黄河源到入海口,勾勒黄河文明发展演进的轨迹。透过这9件文物,我们又触摸到了黄河文化的根与魂。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今天,如何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进而激发其内在活力,助力当代发展?《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一书对此多有思考。全书共有六辑,分别从“认识与表述我们自己”“从民族性格看中国文化”“重新发现汉语之美”“中国哲学与艺术精神”等不同角度聚焦这一问题。
《草枕》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1867—1916)早期的小说作品,而《拉奥孔》是德国思想家莱辛(1729—1781)的美学著作,除了《草枕》借助主人公之口两次提及《拉奥孔》之外,两者似乎并无太多瓜葛。但若借助互文性和美学之眼,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对话关系。
十卷本《钟桂松文集》于2022年2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文集洋洋300万字,围绕桐乡文化名人展开,不仅收录了《茅盾传》《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等七部钟先生作为茅盾研究专家在该领域的主要著述,还选取了传记作品《沈泽民传》《张琴秋传》和文论集《丰子恺:水光山色与人亲》《丰子恺与杭州》,这些文字传递着钟先生这位从桐乡走出的研究者对于故乡先贤们的深深敬意和浓厚的研究兴趣,也记录着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研究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这部多年心血凝成的《林徽音先生年谱》,是迄今为止对林先生生命历程最好的记录,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是绝佳的阅读范本。图文之间,一身诗意宛在,两担云彩炫目,正期待广大读者的欣赏与品析。
作家贾平凹近期出版的《秦岭记》在封面写着“长篇笔记小说”,让人们看到了笔记小说在新时代的传承。贾平凹在后记中提到“不可说成小说,散文还觉不宜”,这种矛盾心态跟笔记小说介于文史之间的定位是有关系的。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口耳相传的陈年旧事,更是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读史悟道,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学识、拓宽视野,通过鉴古思今、深刻反省,寻求智慧和启示,把握历史演变的深层规律,使人终身获益。
据说,有家出版社调查“当代青年十大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红楼梦》名列榜首。近年来,《红楼梦》作为传统经典被列入高中生语文必修的整本书阅读单元,“读不下去”成了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虽然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不无幽默地说,经典就是那种人们经常在谈论却很少自己去读的书,但就《红楼梦》而言,人们很少读或者读不下去,又有其特殊性。
周汝昌先生课讲得好,早在四川任教期间即有口碑。当年的华西大学学生在回忆中说:“周老师上课时一口京片子,讲得抑扬顿挫,娓娓动听。有一次周老师说中国语言这个宝库,其中有无穷无尽的源泉,有魅力无比的珍宝。”“周老师用英语上课,一口流畅悦耳的英语,我们听得如痴如醉……”1954年北上调动之前,四川大学给出的鉴定公函,强调周汝昌先生是最会讲课因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