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是中国最伟大的旦角演员,同时也是20世纪全球戏剧舞台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关于梅兰芳的书籍,从回忆录到人物传记,从影像志到漫画,学者、作家、艺术家们用不同体裁、从各个角度书写着这位艺术大师的个人魅力与艺术风范。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新近出版的《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则把视线投射到梅兰芳的三次海外出访中。该书虽是一部理论著作,却将梅兰芳生命和艺术描绘得极为鲜活,特别是作者把梅兰芳的出访演出,从“20世纪国际舞台”这样一个整体和高度去做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可谓不可多得。
在南方,“江浙沪”被网友调侃为“工折户”,“包邮区”热成“保熟区”。在全国,目前已经有数十个气象站最高气温破纪录。在国外,法国、西班牙、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多个城市,刷新多年来的高温纪录,英国更是罕见地发布了极端高温红色预警。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为43年来最高。7月,气温依然居高不下。
日前,一本叙写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二任所长、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段文杰先生献身敦煌文物保护和研究事业的人物传记——《敦煌人生:我的父亲段文杰》,与读者见面了。作者段文杰之子、画家段兼善,与父亲情真意浓,心灵相通,用朴实的文字写出的亲身经历,无须夸饰,便已真实感人。全书正文九章,每章叙写段文杰先生“敦煌人生”中某一个阶段的奋斗经历,均以他自己的一段话为主旨铺叙诠释,清晰地展现了他不平凡的心路历程。在敦煌学界,我受教段文杰先生数十年。在他生前身后,也曾写过几篇纪念文章表达对他的崇敬,称他为守护莫高窟这座“艺术圣殿”的“圣徒”,是开拓敦煌石窟保护与敦煌学研究事业的领军人物和时代功臣。
考古遗址博物馆是什么样子?它们的独特作用和魅力是什么?中国的考古遗址博物馆走过了怎样的道路、有哪些特色?观众在这些博物馆里能看到、体验到什么?在保护传承弘扬考古遗产方面,遗址博物馆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凡此诸问,《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一书都给出了答案。
雄伟的天安门,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圣地。可是你知道吗,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纪念碑综合体”,它创造了新中国多少个第一?它的背后,又隐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关注香港的社会与文化,我们绕不开香港的文学。1921年《双声》杂志创刊,人们开始以香港作为小说的背景,用半白话文写作小说。直到今年,中国香港的现代文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在以输出流行音乐和电影为主要文化产品的香港,文学似乎并不被特别关注。然而,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份独特的存在,香港文学自有它的风范与魅力。对祖国而言,香港文学是一份“惊喜”。
日前,由南开大学教授王戈撰写的《和学》首版已经告罄,第二版正在准备发行。《和学》是“和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独特的创新的理论建树。
6月9日的早上,我像平常一样在直播间里卖农产品,不同的是,我的讲述里有诗词歌赋、天体行星、大江大河、三餐四季,那天早上,有10万人停留在“东方甄选”的直播间里,像一场梦一样。我相信,让他们留下来的,是人们对知识的热爱,这是书籍给我们的馈赠。
7月3日,据港媒报道,香港著名作家倪匡离世,享年87岁。据悉,倪匡于当日下午离世。一名倪匡身边的朋友透露,倪匡已患病一段时间,生前一直由家人照顾。倪匡,原名倪聪,字亦明,1935年5月30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他与金庸、黄霑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曾用笔名包括卫斯理、沙翁、洪新、岳川等,代表作有小说《蓝血人》《六指琴魔》等。
提起北欧,人们的脑海中常会浮现出一幅冷峻静谧与奇幻旖旎交织的北国风光。北欧民族富有瑰丽的想象,孕育出著名史诗《埃达》与《萨迦》,以及享誉全球的安徒生童话。孩提时代,谁不曾为丑小鸭蜕变为美丽天鹅而欢欣,不曾因小美人鱼的遭遇而哭泣?然而,丹麦语在我国通晓者寥寥。喜爱安徒生童话的读者只能阅读其他语种转译的译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