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101岁老兵陈海才:历经四次军旅意外捡回条命

2017-01-21 10:57:13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2014年10月11日,陈海才讲述在山西的抗战经历。

2016年12月26日,成都人民公园外,人流如织。一位白发苍苍、白须飘飘的老人,手拄拐杖,仰望川军塑像,眼里噙满泪水。几道穿透云层的阳光,洒在黑色斑驳的塑像上,还有老人那布满沟壑的脸庞上。

老人名叫陈海才,家住平昌县,今年101岁。

他第一次到成都人民公园,还得追溯到1937年。那年,他瞒着父母,跟随川军47军离开四川,奔赴战火硝烟的抗日前线。在山西、河南等地,他亲历过日机、重炮轰炸,全身多处负伤。也曾目睹战友牺牲惨重,一个班15人只活下了3个。

口述实录

“八路军跟我们的关系很好,刘伯承还来部队看我们,教我们如何打游击,还让部队长官改改衣服装扮,不然会被鬼子集火打掉。”

“我们本来能打赢,但他们武器太好了。日军的一个炮弹下来,整个山头的草都被烧光了,士兵的衣服裤子也都被烧烂了。幸好之前准备了不少大水缸,才没造成更大的火势。”

“我们一个排,就只剩两个班了。我所在的班原本是15人,打完东阳关战役后,只剩下了3个。”

“晚上看电视看到10点过,每天睡到7点自然醒。在老家日子过得很悠闲,喜欢吃肉,尤其是回锅肉,简直是无肉不欢。偶尔还会尝一口小酒,也就抿一小口就行。”

历经四次军旅意外捡回条命

1916年,平昌县一陈姓农家,又添了一个娃,孩子取名叫海才,父母期盼他日后有好出路。

在陈海才的印象中,家庭条件并不好,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老实巴交的父亲,坚持省下钱来,供他到村里去念书。教书先生每天教四书五经,讲的不少大道理,他都一一记了下来。

陈海才10多岁时,红军到了他们村。陈海才成了红军童子团的一员,参加过基本军事训练。一年后,红军离开,国民党军队来村里“抓壮丁”,陈海才被写进征兵册。大姐连夜做好布鞋,陈海才穿着新鞋离开了村子。

徒步70多里后,他发现新鞋子被磨坏了,脚也受了伤。成为“拖油瓶”的他,被送回了家。后来,他很庆幸被送了回来:那支队伍在阆中渡河时,船沉了,人死了大半。

然而,回家还是吃不饱饭,家里14口人生活艰难。为减轻负担,陈海才跟随红军队伍,在蓬安一带当兵。后来,几经辗转,他加入到川军47军,前往雅安、西昌等地。

老兵档案
姓名:陈海才
年龄:101岁
出生地:四川巴中
所属部队:川军47军178师、104师
职务:战士、班长
经历:山西东阳关战斗等

参加成都誓师瞒着家人离乡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人头攒动。首批出川的川军将士,聚集在这里誓师出发。辛亥革命元老张澜,代表成都民众为子弟兵壮行;著名川军将领刘湘、邓锡侯等也在大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那天,21岁的陈海才随部队驻扎在成都老南门一带。部队到达后,每个人都去洗了个澡,然后领到了新的军装和武器。

站在成都街头,他看到人群不断涌来。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放着鞭炮,也有母亲用衣袖擦泪眼,送儿子渐行渐远。陈海才没给家里写信,没告诉家人他要出川打鬼子。

告别热闹的成都城,陈海才等人奔赴烽火连天的战场。一路经新都、汉中等地,又翻越秦岭,步行到了宝鸡。

到达宝鸡后,他们第一次坐上“罐罐车”,准备前往山西驻防。抵达河南郑州时,突遇日机轰炸。他第一次见识了战争的残酷,战争对一个城市的破坏,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带着震惊和愤怒,陈海才等人渡过黄河,到山西驻防。

刘伯承教游击,与川军过新年

陈海才记得,部队刚驻扎不久,八路军长官刘伯承就来探望他们。“我们驻扎在女娲庙。”陈海才说,隔着老远,他看到穿着灰色大衣的刘伯承,跟战士们挥手示意后,就跟师长“在屋里聊了大半天”。

出来后,刘伯承告诉部队长官,衣服不能这么穿,“得穿得跟一般士兵一样,不然会被鬼子集火打掉。”之后,部队连级以上干部大多换了行头,“混在部队里,根本分不出来。”

1938年农历新年,刘伯承又来到部队看望战士。“院坝里摆了10多张桌子。”陈海才说,弄了几盆大锅饭菜,刘伯承端着酒杯每桌挨个喝。

陈海才看到,刘伯承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个头不算高,“但为人特爽快,一点儿也没官架子。”

高兴之余,部队里有才艺的士兵,表演了武打、唱戏等助兴,八路军和川军兄弟还相互交流了作战经验。“后来,刘伯承还专门讲了不少游击战术。”陈海才说,面对日军的优势装备,“游击战确实很有效果。”

2014年10月11日,陈海才与同属李家钰部队的老兵郑维邦相聚。

东阳关生死战,抗击日军精锐

1938年春,刚过完年,47军军长李家钰将178师派往山西黎城县东阳关驻防。一场被称为“川军血战东阳关”的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对于这场战斗,山西黎城县和四川蒲江县都有相关的史料记载。东阳关那一场血战,开始于1938年2月,黎城县地处晋、冀、豫3省交界,春秋时为黎国,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东阳关地势险要,一旦失守,日军将直接威胁长治,进而控制正太路和平汉线两条交通命脉。178师接到的命令是死守,下辖1061团、1062团、1063团分布在香炉峰、天主坳、老东阳脑3个阵地,阻击来犯的日军。

1938年2月13日,日军进攻河北涉县。47军派出一个营增援,不想孙殿英部队中途撤退,这个营寡不敌众,伤亡百人后撤退。一天后,川军突击队夜袭响堂铺,毙敌20人。

两天后,日机轰击东阳关皇后岭阵地。来犯日军为第108师团,装备精良,有伪军王英的部队相助,还有飞机、坦克掩护。

李家钰的47军装备极差,每个团仅有一个炮兵连,4门迫击炮,一个机枪连,4门重机枪,装备相差甚远。

掩护战友撤退,一个班剩三人

陈海才说,东阳关战役中,川军占据了地理优势,但没想到日军会调动精锐部队,还有那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

在《川军抗战亲历记》一书中,记载了时任1063团中校团副王杰才的一段战况回忆。

当中写道:“16日早晨8点,敌机4架先后两次轰炸我阵地。敌炮排列10多处,每处两门以上,向我主阵地排射,阵地工事掩体多被摧毁,尘土飞扬,弥漫天空,枪声炮声震耳欲聋。”

“我们本来能打赢,但他们武器太好了。”陈海才说,日军的一个炮弹下来,整个山头的草都被烧光了,士兵的衣服裤子也都被烧烂了,“幸好之前准备了不少大水缸,才没造成更大的火势。”

由于两军兵力悬殊甚大,川军牺牲惨烈。部队接令有序后撤,陈海才所在一部被安排断后,掩护大部队撤离。

“长官下令,我们必须死守,直到部队撤离才能撤退。”陈海才说,大部队成功撤离,殿后部队伤亡却十分惨重。“我们一个排,就只剩两个班了。我是班长,原本有15人,打完东阳关后,只剩3个了。”

村民帮忙渡河子弹打伤胯部

停停打打,好在完成了掩护任务。陈海才和仅存的几位兄弟,开始追寻大部队。

“日军还在后面追,我们一刻也不敢休息。”日军有机动化部队,可陈海才他们只能步行,星夜兼程地拉开距离。在抵达黎城一处宽阔河滩时,陈海才等人犯了愁。河水很深,气温还未回暖,河面结了一层冰,无法通船。

“当地老乡帮了我们。”陈海才说,老村长得知他们是川军后,号召村民想办法。几位打鱼经验丰富的村民告诉他们说,有处隐秘的河段,水位不深,只要敲碎冰层,就可以蹚水过河。

顺利过河后,陈海才等人找到一支友军。友军在一处破庙里生好火,冻僵了的他们围着一起烤火,吃了东西,睡到第二天中午后,在山西长治附近与队伍会合。

还未等他们喘过气来,日军10多架飞机对长治展开轰炸。不少刚死里逃生的战友,在轰炸中牺牲。后来,部队到夏县一带驻守,日伪军重兵前来袭击。激战中,陈海才右侧胯部中弹,身侧的水壶被打瘪。

47军在河南新安县古村的驻地。肖翔摄

救下结拜兄弟遗憾李总牺牲

在运城作战时,他们曾遭遇日军飞机、重炮轮番轰炸,部队接令先后撤再寻机打回来。路过一乡镇时,一位村民跑来说,有个战士受伤落在没水的沟渠,估计快要没命了。

当时,日军离他们仅10多里,战友全都在火速撤离。有战友提醒陈海才,赶紧撤离,那人已经没救了。陈海才没有过多犹豫,跳入沟渠,翻掉战友身上的泥土,才发现居然是他的结拜兄弟陈青云(音),也是四川人。

为救下战友,陈海才拿出身上所有的银元,请两位村民把陈青云救起,取来门板作担架,找当地医生救治。直到从医生口中得知陈青云能救治后,他才去追部队。

“后来,再也没见过他。”陈海才感慨地说,不晓得这位拜把子兄弟是否还在人世。

1944年5月10日,李家钰率部途经河南陕县旗杆岭时,遭遇日军伏击,壮烈牺牲。李家钰的死讯传开后,川军中哭声一片。“李总虽然从严治军,但对士兵确实很好。”部队被打散后,陈海才回到了老家。

时隔七十多年含泪再见战友

新中国成立后,陈海才曾在仪陇县公安局从事过多年的民警工作。再后来,他回到平昌县生活到现在。

2016年12月26日,已是101岁的陈海才,拄着拐杖再次来到成都人民公园。故地重游,恍如隔世。“变化太大了。”

一位身穿灰褐色衣衫,头戴小毡帽的老人,走进他的视线,陈海才的眼神变得温和起来。“老兄弟,你是哪个部队的?”老人走过来询问,声音如洪钟。陈海才答:“47军。”

来者自报“家门”:47军机要室译电员黄开仁,“刚从蒲江赶来。”话音刚落,两位老人紧握双手,“这么多年了,没想到还有战友活着。”陈海才说。

随后,47军的另一位战友徐治安,也从彭州赶到成都。当年还是热血青年的他们,如今都已头发花白,不变的是那段抗战老兵共同的记忆。

当天,3位老战友在成都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当年参军都没一起拍过,没想到现在还能补上。”陈海才说。

老兵五代同堂喜欢吃回锅肉

2017年1月5日,成都新都。陈海才与儿子陈继友准备赶回平昌老家。

“出门没几天,他就老念着老家。”陈继友说,毕竟年纪上去了,老爷子还是觉着老家好。他时而会来成都看看儿孙们,但待的时间不会太长。

“老爷子的身体很好。”陈继友说,在平昌老家,他吃了饭就拄着拐杖出门转悠,“转累了,就到附近茶馆,跟熟人搓上一圈麻将。”

“晚上看电视看到10点过,每天睡到7点自然醒。”陈海才捋着胡须说,在老家日子过得很悠闲,“喜欢吃肉,尤其是回锅肉。”

“简直是无肉不欢。偶尔还会尝一口小酒,也就抿一小口就行。”陈海才说,到了他这个年龄,见了当年战友,至今已无遗憾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希望他们今后好好做人、做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力

实习生陈琳摄影杨涛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