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150年前的这届世博会,激发了怎样的文学与艺术想象

2017-04-13 14:24:15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150年前的这届世博会,激发了怎样的文学与艺术想象

150年前的这届世博会,激发了怎样的文学与艺术想象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深受日本浮世绘以及法国“农民画家”米勒的影响。图为梵高的名作《夜间咖啡馆》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深受日本浮世绘以及法国“农民画家”米勒的影响。图为梵高的名作《夜间咖啡馆》

本报记者范昕

1867年于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至今已过去150年。

这尽管只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三次世博会,却已经具备了现代世博会的雏形:布展思想上,第一次使用成体系的分类法,涵盖人类的全部行业与产品;展示形式上,第一次出现参展国的国家馆,环绕主题馆各具参展国风情;理念上,第一次有了展示主题———劳动的历史……开幕之际拿破仑三世举行了6万名士兵参加的盛大阅兵式,1000人组成的军乐团将分列式进行曲演奏得震天响;各国君主的到来把世博会烘托成为一场超豪华盛宴,使它被誉为“贵族的芭蕾舞台”;雨果特别撰写了洋洋洒洒的世博会导览手册,写下“抛弃战争吧,让我们联手和谐与团结”……

当时的法兰西,正值第二帝国的黄金时期,工商业欣欣向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巴黎俨然成为了世界的“心脏”。尽管当时信息传播缓慢,却人所共知:全世界没有比巴黎世博会更摩登的活动了。很多人就是通过这届世博会,第一次全面领略全世界文明与发展的成果,并为之赞叹不已。这届世博会也以不同的方式激发了文学与艺术的想象,比如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安徒生童话《树精》、印象派及其此后的绘画。

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驾驶的“鹦鹉螺号”潜水艇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

凡尔纳名作《海底两万里》的开篇,调动起读者好奇心的是一艘神秘的潜水艇:

1866年所发生的神秘离奇的怪事,无疑许多人迄今记忆犹新。这种怪事,特别在航海人员中间引起了强烈不安……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以来许多海员在海上遇见一个庞然大物,像一个长纱锭,在黑暗中发出磷光,其体积比鲸鱼大好多,其行动速度使人惊愕不已。

这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依靠船体内在的涡轮机电解海水中的氯化钠离子来发电,迸发出惊人的速度,当时社会的轮船根本跟不上它的脚步。小说主人公尼摩船长正是驾驶着“鹦鹉螺号”,开启了海底两万里的旅程,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看到海中许多罕见的动植物和奇异景象,途中也经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诸多险情。

“鹦鹉螺号”潜水艇竟然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尽管1869年《海底两万里》问世之前,世界上有过些许潜水艇制造出来或试验成功,可那毕竟离凡尔纳太远。真正赋予凡尔纳直接灵感的,来自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科技成果。当时,许多工业操作的过程以及新兴发明的实物都在这个平台上展出,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在那届世博会,凡尔纳亲眼目睹了法国“潜水员号”巨大的模型。这是第一艘用新技术、新材料建造的潜水艇,由法国海军上校西蒙·布尔诺设计,著名技师夏尔·布伦承建,1863年下水。船体巨大,重410吨,船长140英尺,宽20英尺,高10英尺,80马力空气压缩机为动力,12名水手操纵。凡尔纳在展览会上仔细观察了“潜水员号”,潜水艇的结构及其关键部件,都给了他直观的形象。

也是在那里,美国人哈雷尔特设计的潜水钟“鹦鹉螺号”牵引着凡尔纳的视线。这很可能就是凡尔纳小说中“鹦鹉螺号”名称的由来。

人们发现,凡尔纳笔下的潜水艇在细节方面与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的不少潜水器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比如同样有着螺栓固定的钢板、两侧的装水舱、透镜形状的玻璃窗等等。这些都使得小说中潜水艇的形象更趋完美。

《海底两万里》在凡尔纳的创作生涯中出现,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此前,他已经写过描述空中世界的《气球上的五星期》与勾勒地下世界的《地心游记》,是时候将笔触对准海底世界了!

结果凡尔纳写海洋,一写就是“三部曲”。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毕竟局限于海洋上发生的故事,《海底两万里》作为其中的第二部,最大的突破便是——潜入海底。

一种说法称,是女作家乔治·桑的提议促成了《海底两万里》。1865年夏天,读完凡尔纳小说的乔治·桑给凡尔纳写了一封信:

先生,感谢您在两部扣人心弦的作品中写了那些亲切和蔼的语句,它们使我忘了深深的悲痛,帮助我顶住痛苦的担忧。对您的两本书,我只感到一丝怅惘,那就是我已经把它们读完了,可是没有十多本可供我继续读下去。我希望您不久将我们带进大海的深处,让您笔下的人物乘着这些潜水机旅行,您的学识和想象力能够使之改善……

也有学者认为,让笔下的人物乘着潜水机旅行,很可能本就符合凡尔纳自身的意愿。1866年,凡尔纳写了很多封信给出版商赫泽尔讨论这部作品的构思,创作热情溢于言表。其中一封提到:

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也许可以作为主题。这位陌生人(指主人公尼摩)必须跟他离开的人类不发生任何关系。他再不到“陆地”上来,他不把陆地放在眼里。他只需要大海,但大海必须能够向他提供一切,包括食物和衣服。从不踏上任何一个大陆。所有的大陆和邻近的海岛似乎被一次新的大洪水淹没而消失了。但请您放心,他的方舟比诺亚方舟设备稍微好些。

我相信,这种“绝对”的景况将使这部作品显得非常突出。噢,亲爱的赫泽尔,倘使我写不出这部书来,我必然会感到痛苦。我手头上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美妙的题材。

凡尔纳此次的创作风向,或许也映射出了他所处的时代风尚。当时,奔驰的蒸汽机车缩短了人们与大海的距离,去海边度假蔚然成风,人们对海洋的兴趣也日渐浓郁。在画坛,透纳、布丹纷纷到大西洋之滨捕捉天光水影;在文坛,雨果的小说《海上劳工》和米什莱的著作《大海》相继问世……

最终,凡尔纳关于海底世界的那个文学梦想如何照进现实?制造出可以自由地在大洋底下航行的运输工具———潜水艇,可谓一把关键的钥匙。有人说,凡尔纳在作品中对科学的吸纳和书写其实是谨慎甚至保守的,他特别依赖对既有科技成果的充分了解。而世博会恰恰为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观察实物的机会。

安徒生童话《树精》:

写给日新月异世界奇观的情书,写给理想的情书

安徒生写过的那么多童话故事里,有一篇是专门为1867年巴黎世博会写的。这就是短篇小说《树精》。

我们旅行去,去看巴黎的展览会。我们现在就到了!这是一次飞快的旅行,但是并非凭借什么魔力而完成的。我们是凭着蒸汽的力量,乘船或坐火车去的。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童话的时代。

《树精》的开篇,即在直抒胸臆,洋溢着一种欢喜雀跃的迫不及待。这简直是一封写给世博会、写给日新月异世界奇观的情书。

故事的主人公,是住在一棵栗树躯干里的树精。她喜欢聚精会神地听人类的声音,听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有一天,树精听说“一件世界的奇观”“一朵艺术和工业的美丽之花”把人们统统吸引到巴黎来了——“它是一朵庞大的向日葵。它的每片花瓣都使我们学习到关于地理和统计的知识,了解到各行师傅的技术,把我们提高到艺术和诗的境地,使我们认识到各个国家的面积和伟大。”她听说的正是1867年于巴黎举办的世博会。树精对那里心驰神往,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她心里的小小祈求是:“你们这些鸟儿啊,飞吧!飞到那儿去看看,然后再回来告诉我吧!”

转机发生在一个夜里,一道人形强光出现,给树精带来一个消息,她可以到那个迷人的城市里去,在那儿生根,成行的条件却是,她的寿命将缩短得只有蜉蝣的半生那么长——只能活一夜。强光消逝了,树精的向往和渴望没有消逝,对她而言,她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我宁愿过半天这样的生活,而不愿在沉闷和单调中度过一生——这种生活使我感到腻烦,感到沉沦,直到最后像草原上的露珠似的消逝了。我要像云块,像生活的阳光一样有光彩,像云块一样能够看见一切东西,像云块一样运行——运行到谁也不知道的地方去!”就这样,树精随着连根带土被抬起的栗树移植到了巴黎,进而又离开栗树,化身为年轻姑娘,卷入巴黎世博会汹涌的观展人潮中……

安徒生的童话其实总是生根于现实生活之中的。《树精》这个故事的灵感,就来自安徒生参观1867年巴黎世博会的切身经验。

在1877年出版、收录《树精》这则故事的《童话和故事集》中,安徒生曾将一段创作原委附在故事后面。他是1867年旅行到巴黎去时邂逅那届规模宏大的世界博览会的。他由衷感叹“博览会确是一次使人惊奇不已的盛会”,并认为“过去和以后的各次旅行,都没有这次事件能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愉快”。当时,法国和其他国家的报纸都在描述这次盛会的辉煌场面。安徒生看到一位丹麦的记者公开宣称,除了狄更斯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写出这种稀世的景象,他反倒暗暗想要挑战这项工作,“我觉得这项工作倒特别适合我的才能。如果我能完成这项任务,使我的同胞和外国人都感到满意,我将会感到非常愉快”。正当安徒生为这样的书写冥思苦想时,他在所住旅馆外面的广场上发现了一棵枯萎的栗树,而在附近的一辆车子上又看到了一棵刚刚运来的新鲜的年轻的树。通过这棵年轻的树,安徒生关于世博会的文学创作思路油然而生,仿佛看到树精在向他招手。此后,树精的生活以及它与世博会的关系一直盘踞在安徒生的心中,而且逐渐具体化。当年秋天,为了让与树精有关的这个故事更加真实与丰满,安徒生再赴世博会捕捉细节。回到哥本哈根,故事从安徒生笔端汩汩地流淌出来。

首位把《安徒生童话》从丹麦语直接翻译成中文并整理出版的翻译家叶君健曾说,通过“树精”的眼睛和感受,安徒生在描述世博会的壮观和它的意义。安徒生认为巴黎举行的世博会汇集了直至当时为止的人类发明创造之大成,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树精》中,他毫不吝啬自己的惊叹,“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进步的时代,具有这个时代的一切幸福”。

不过,如果故事仅止于描绘世博会的稀世盛景,那就不是安徒生了。安徒生童话更像是写给成人的忧伤童话,有些滋味长大了才能咀嚼出。

头一道阳光射在树精的身上。她的形体放射出五光十色的光彩,像一个肥皂泡在破裂,消逝、变成一滴水、一滴眼泪——一落到地上就消逝了的眼泪……

《树精》这个故事的末了,看得人心里微微发紧。树精不惜缩短生命换得追寻世博会的精彩,会让人不禁想起安徒生名作《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的为爱甘愿化作泡沫。其间似乎寄托着安徒生对于真挚理想的追求,虽然为此可能付出巨大甚至惨痛的代价。

印象派及其此后的绘画:

浮世绘的东方艺术个性与米勒对于自然的探索,不约而同成为灵感之源

艺术品是1867年巴黎世博会的重要展项,印象派就从中大受启发。

日本首度组团参加的世博会,就是这一届。其中,浮世绘作为一种截然不同的东方艺术被展示给欧洲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很多欧洲人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具有独特趣味的艺术。它们有着流畅的线条、鲜艳的色彩、细致的描绘及极强的装饰性,形式扁平,轮廓尖锐,对三维空间一再压缩,直到成为真正的一张纸,前景似乎快碰到观众的鼻子,后景则被拉到前景空间之内,远近之间毫无过度。一时间,整个欧洲似乎都对日本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届世博会结束不久,浮世绘开始大量出现在欧洲。有法国艺术品商人亲赴日本寻觅当地的工艺美术品,把相关的艺术品商店开到欧洲,也为欧洲各大美术馆提供藏品。

在不少史学家看来,促成印象派绘画变革最后胜利的就有日本浮世绘这个“帮手”。东方绘画的艺术个性深深吸引了当时处于创作瓶颈的印象派画家们的目光。莫奈有了直接表现日式人物形象的绘画,如《穿日本和服的卡米尔》;马奈的创作,借鉴了浮世绘的平涂手法;德加笔下的舞女等表现对象,与浮世绘所表现的世俗风情一脉相承。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更是对浮世绘极尽迷恋,摸索出一条从形似到神似的艺术之路:起初,他临摹了很多浮世绘作品,渐渐地,在《唐吉老爷》中把临摹对象放到作品的背景中,进而,充斥在他的名作《星空》中的涡卷图案呈现出与日本著名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雷同的艺术基因,他也画了很多使人想起日本风景画的花木如《杏花》。

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艺术还有法国“农民画家”米勒的作品。巧的是,这些画作同样给了印象派绘画以灵感。

常常画田野、画劳作的米勒,他的画大半辈子没有得到承认,甚至饱受富人的嘲笑与诋毁。直到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米勒展出包括《晚钟》在内的8幅作品,人们终于被土地的力量打动。从此,米勒画作的艺术价值真正为社会所认可。

米勒及以米勒为代表的巴比松派,以对自然的写实主义影响了印象派。他们主张走出画室,在自然的光影下对景写生,进行风景画创作,不仅以写实手法表现自然的外貌,并且致力于探索自然界的内在生命,表达画家对自然的真诚感受。


最终,印象派绘画于1874年正式登上世界艺术舞台。一群年轻的画家集结在了巴黎卡皮西纳大道一所公寓里举办的同一个展览中,以欣然接受评论界给予的嘲笑称号“印象派”而得名。当时参展的画家共有30来位,他们展出了165件作品,向正统的沙龙挑战,其中就包括莫奈创作于1872年的《印象·日出》。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