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论篆刻刀法的“三性”

2017-04-17 16:02:11    闻是书画  参与评论()人

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艺术邀请展学术研讨会论文

论篆刻刀法的“三性”

——兼谈当代篆刻刀法的三大发展方向

洪亮

内容提要

本文分两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为讨论篆刻刀法的“三性”。从篆刻刀法及其刀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入手,进而对篆刻刀法中所包涵的“三性”即:“人性、刀性、石性”的理解,并着重讨论了“三性”之间的从属关系和并列中递进的互为生发的关系,以及她们的内在文化支撑。第二部分是从篆刻刀法的“三性”的角度,对当代篆刻刀法表现出来的多元审美观念进行关照,梳理出当代篆刻刀法在继承传统和融入现代意识上形成的“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和“印从人(我)出”的三大发展方向。

关键词:篆刻刀法、人性、刀性、石性

篆刻艺术从实用印章的自然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是以文人参与自“篆”,自“刻”为标志的。篆刻艺术是“篆”和“刻”创作过程的总和。篆刻作者“篆”(写印稿)的过程,主要是对篆刻作品的字法和章法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篆刻形式美的创作过程。“刻”的创作过程,顾名思义就是篆刻作者手握刻刀,把所写在印面上的“篆”(印稿)刻出来,成为篆刻艺术作品。这个过程,就是运用刀法进行创作,也就是对篆刻作品内涵美的创作过程。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篆刻刀法的“三性”,即:“人性、刀性、石性”。篆刻作者手握刻刀,进入“刻”的创作过程,也就是在自我审美追求的躯使下,通过篆刻刀法进行审美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人、刀、石”三者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协调等关系。深入了解与把握篆刻刀法创作过程中的这些关系,明白篆刻刀法中包涵着“人性、刀性、石性”,不但有利于篆刻艺术创作的深入,同时也有利于篆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一、篆刻刀法及其刀法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于篆刻刀法,古人曾提出诸如:单刀、复刀、反刀、切刀、留刀、舞刀、涩刀、飞刀、埋刀、补刀等等名称。许容《说篆》中总结出十三种刀法,曰:“夫用刀有十三法: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双入正刀法、冲刀法、涩刀法、迟刀法、留刀法、复刀法、轻刀法、埋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平刀法。”并在每一种刀法下均有小注,说明具体刻法、适用范围或相应的效果等。如:“正入正刀法(以中锋入石,竖刀略直,其势有奇气);单入正刀法(以一面侧入,把刀略卧,其势丰,臻于大雅。)”等。从篆刻史的角度看,许氏对刀法的认识和总结是很可贵的。然而,从我们今天的创作实践来看,他所谈的只是刀法的各种艺术表现。刀法和刀法艺术表现不能混为一谈。刀法的艺术表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刀法最本质的质的状态:“刻”。我们如果把刀法从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中抽象出来,其本质就是“刻”。刻的最基本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冲刀、切刀”两法。所以说所有的刀法艺术表现都是从“刻”的本质出发,在冲刀、切刀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变化而来。①

二、对篆刻刀法的“三性”理解

篆刻刀法中的“人性”,也就是说在篆刻刀法中包涵着人的审美观念、性格、性情,以及对事物的理解等,当然,它体现的不仅仅是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对“刀性”的理解,一方面是篆刻作者选择篆刻刀时,对其钢质的坚韧度、刀口的锋利度等自然属性的了解;另一方面是要有“刻”的刀感。这里所说的刀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篆刻作者在运用篆刻刀“刻”的过程中的刀感;二是篆刻欣赏者在品赏作品时,感觉展现在面前的作品印文是用刀刻出来的。有了刀感,通过刀感对“刀性”的坚韧与锋利中的传情,才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于“石性”,不同产地的印石,有不同的石质,它们的石质的纹理和密度也不一样,密度低的石质松软,密度高的石质坚硬。还有,不同的石质在受刀时反映出来的脆糯性格是不尽相同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讲的“石性”,实际是指“印材性”,文中例举了以“石”为代表的印材。有关印材,古人早有论述,沈野在《印谈》中谈到:“金玉之类用力多而难成,石则用力少而易就,则印已成而兴无穷。”篆刻所使用的印材是很广泛的,除了我们普遍便用的石材之外,还有,矿物类印材:如金、银、铜、 铁、水晶、玉和玛瑙等,植物类印材:有木印、竹根印 、果核、木根等。动物类印材:可分为象牙、牛角和骨印等。人工制造类印材:塑料印及压克力(有机玻璃)印等。它们的缺点是韵味不易表达。人工制造类印材中:陶印、瓷印 、紫砂印,用泥坯刻印质地相当松软,比较容易受刀,但刻后不能马上钤用,需要煅烧后才为成品,而煅烧中又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对此,近年来有一批篆刻家正在探索当中。

三、篆刻刀法“三性”之间的关系及运用

篆刻刀法中对人性的表达是无法回避的。因为,篆刻作者的审美追求是通过“刻”印的过程来进行审美表达的。这个表达的过程,就是人性在刀法中自然流露的过程。这很容易把篆刻刀法“三性”的关系理解为“从属关系”。即:人性在“三性”中处于主导地位,刀性和石性皆从属于人性。事实上,以往的篆刻家虽未提出刀法的“三性”,但在实际创作中,将刀法“三性”持“从属”关系者,相当普遍,他们的观念是刀法从属于笔法的。明·朱简《印经》中明确提出:“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这就是“印从书出”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中,刀法从属于笔法。在刀法尚从属于笔法的观念中,刀法中的“三性”的从属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还未意识到。明清篆刻家建立起来的“印从书出”的观念,使篆刻艺术借鉴书法艺术的丰厚成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创造了明清篆刻的辉煌,出现了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徐三庚、吴昌硕、黄牧甫等大批篆刻大家,而且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

下面我们讨论篆刻刀法的“三性”,在“从属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先来看看人性与刀性的关系。人性与刀性的关系,首先是从篆刻作者(人)手执篆刻刀(刀)开始的。我们看到得他们表层的关系是人对刀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即:从属关系。当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时就会发现,在篆刻创作过程中,他们之间的深层关系是进入到“刻”的创作状态时,人与刀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至达到合而为一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中,人即是刀,刀即是人,人与刀融为了一体,也就是人性与刀性的贯通。

人性与石性的关系,是通过刀性来实现的。篆刻创作过程中,在人性与刀性贯通的状态下,刀与石的砥砺产生的石硝的迸裂程度不是仅仅靠手的腕力或指力所能控制的,而是靠心力去感受,去体验的。刀在石上“刻”,石的坚硬性与脆糯性立即会通过刀锋传递到人的心中,人的心理马上会作出反映,根据石性,调整行刀的角度、速度和力度。只有这样了解石性、尊重石性之后,“三性”才能沟通,以致达到交融的状态。这时我们才能感受到石性的自然之美与刀性、人性融合在一起呈现了出来。由此,我们是否已经得出:石性的自然之美,不是靠人性去控制刀性制服石性所获得的。而是需要人性去了解、尊重、感受、体验物性(刀性、石性)才能获得的。而且,刀石的砥砺间石硝迸裂的痕迹的微妙变化的自然之美,非人力所能为,就像宣纸上出现的水墨渗化自然之美,非人力所能为一样。篆刻创作时石性的优美是从人的内心里感觉出来的,这种感觉会直接引导人的各种情绪(情感)的产生,从而完全进入了深度的创作状态。这就是物性(刀性、石性)作用于人性,良好的刀性、石性,使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反之,再好的人性也得不到发挥。可见,刀法中的人性、刀性、石性是互为平等、互为协调的。他们是互为作用的关系,或者说是递进中有并列,并列中有递进,是一种互为生发的关系。

洪亮,又名传亮,号九牛,祖籍安徽绩溪,1961年4月出生于浙江安吉,历任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书法》执行编辑。九三学社**文化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硏究员、导师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洪亮工作室导师,美国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名誉教授、首师大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篆刻印章(欣赏帖)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分阴文阳文。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也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玉石、金属、木头、兽骨、竹及石头等。中国印章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清乾隆虬角雕秋山行旅章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巴慰祖自用套印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清中后期林则徐自用寿山狮钮印章

陈克恕刻寿山石兽钮章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清代竹根印一盒(五方)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吴让之刻封门青吴云自用印

赵之谦刻寿山石胡澍自用印

清廷赐盛宣怀“青宫少保”印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民国吴昌硕刻芙蓉石素方对章

吴昌硕刻寿山石方章

齐白石巨印对章

齐白石刻“不舍堂”黄寿山石兽钮章

齐白石青田对章

齐白石诗书画印四绝六面印

齐白石刻“五泉日利”寿山石长方章

齐白石刻寿山石长方章

关键词:篆刻刀法印章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