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农民画家熊庆华:在嘲笑中画了20多年,被称“毕加索”

2017-04-20 15:04:34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蠢材”是当地对一个人最低的评价,逆反心理很重的熊庆华觉得,“他们越说,我就偏要向那个方向走。”

他每天带着儿子一起画画,两人一块在墙上涂鸦。儿子把下面的墙涂完了,他又拿着梯子爬到房顶上画,墙壁全部画满了后,他索性把墙都粉刷了重新画。

永长河村主要种植水稻,外加小麦和油菜。家里的收入完全靠着妻子打工,父母种地、养鱼塘。付爱娇在电子厂打工,每个月工资不到1000块,每年回家,她把钱一股脑都给丈夫用。

“我从父母那里要不到钱画画,只能跟老婆要点,自己再打点零工,摸摸虾。”为了买笔和纸,熊庆华去田沟里摸泥鳅,挖鳝鱼。

但他做这些事都坚持不了十天。“做十天之后我就各种怨言,找各种理由不干了,你把钱给我吧。钱一到手,我就去买绘画材料,没钱了我又去给人做事。”

他不是一个好的庄稼汉,农活基本都干不好。也插过秧,但插得既慢也不规范。送牛奶是他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份工作。2007年,他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给村民送牛奶,一直送到七点半左右。这不会影响他画画,也买得起油画材料了。他一个月大概赚900块钱,坚持了一两年。

熊庆华的创作灵感大都源于农村生活,但他的画笔落到画布上有种幽默的天马行空。比如,几个孩童踩到西瓜皮摔倒了,他画里的西瓜皮碎片漫天飞舞,孩子们手舞足蹈,动作夸张。

坐在门口闲聊的邻居议论着他的画:“我们老看他画,就搞不清楚什么名堂”;“太深奥了也不懂,我们只能有时候看得懂”;“有的是打鱼,有的是玩耍……”

他从不在乎村里人的眼光。“我一直认为,做艺术就是纯粹自我,过多地在乎别人的眼光是做不好艺术的。”他形容自己从小就像只独狼,喜欢一个人到处跑,玩耍也不合群。

“他认为我们不懂,跟他谈不到一块。”父亲熊光元一边在磨刀石上磨着镰刀,一边嘟囔说:“我们要是发表一点看法,他就说你不晓得!”

妻子付爱娇身形微胖,有张温和的圆脸。她今年39岁,普通话带些方言口音,回答问题时总是羞涩地笑起来。有时无聊,付爱娇也会来看看丈夫画画。她并不都能看懂,但也不会去问,担心丈夫说她“操冤枉心”。

结婚之初,熊庆华曾跟妻子交流过几次画画,但感觉说的不合自己胃口。“她指出应该怎么画、应该画什么后,我就不想跟她说了。”

2010年的作品《老鹰捉小鸡》

大多时候,付爱娇扮演的是一个勤恳而任劳任怨的主妇角色。她打工赚钱,照顾丈夫和儿子的起居,几乎从不参与熊庆华的创作。

画家

2003年,在当了8年乡镇中学教师后,26岁的雷才兵嫌工资太低,地方太小,辞职去了深圳打工。

在深圳的那些年,雷才兵没有见过熊庆华,但他偶尔会听说,熊庆华还在家里画画,赚不到钱,很孤僻。“当时觉得他这个人很固执,看不到未来的情况下做这么久。”

2009年,两人偶遇。雷才兵记得,当时熊庆华完全是一幅农民打扮,整个人甚至比一般的农民还要沉默,“他很内向,孤僻,不自信。”

雷才兵问他在干嘛?“我说我在画画,就觉得很丑(丢人)。”熊庆华很不好意思。此时的熊庆华正处于人生中很绝望的时刻,他再次面临是否要出去打工的抉择。

雷才兵想看看他这些年都画了些什么。一进他家,就看到大门上熊庆华画的门神,二楼有个房间是熊庆华的画室,天花顶上、墙壁上、木床上、画架上都是他的画。他没钱买画框画布,只得自己用木头做画框,蒙上白布就画,有时布不好,破了,他就随随便便作为装饰订在墙上。

雷才兵惊奇不已,拿着相机到处拍。他喜欢这些画,在他看来熊庆华的画贴近现实,“但不是纯写实,而是经过了提炼、夸张”。

之后,雷才兵在一些论坛上开了帖子,陆续上传熊庆华的作品。过了两三个月,网上反响很好。

过去从未接触过网络的熊庆华,世界像是被打开了。他原本只是期待雷才兵能把他的画介绍给某个老板,给自己找份工作。但没想到网络上有这么多人喜欢自己的画,雷才兵告诉他,每天要顶一下帖子,帖子才不会沉,让他再发点画过来。

熊庆华像是看到了希望,他加紧创作。为了拍画传给雷才兵,他买了人生第一台卡片相机。周围的邻居都说他疯了,花1000块钱买这个东西。

2010年,他卖出人生第一批画。一位女士打电话联系到雷才兵要买画,雷才兵告诉了熊庆华。熊庆华兴奋得难以形容,他什么都没说,有点不敢相信。

“当时最大的希望是一幅画卖两三百块钱,像大芬村一样。”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画会有人买,甚至也不知道如何定价,他去问雷才兵,最终以1000元一幅卖了5幅画。

“当时对我来说,是一笔巨款。邻居说,啊,一幅画一千啊,谁这么蠢啊。”他回忆时,又忍不住咧开嘴笑了。

2013年作品《渔民》

熊庆华当时不善言辞,普通话又不好,沟通很困难,最终还是雷才兵帮他谈下这笔交易。由于画框很大,邮政不让寄,镇上又没有快递,熊庆华只能把五幅画摞起来背到仙桃市区物流处寄送。

卖了第一批画之后,他给自己买了台电脑,开始自己发帖,卖画。网上的作品吸引了他后来的策展人郭宇宽。

郭宇宽对那些画“过目不忘”,从北京一路南下,寻到熊庆华家。“不像北京宋庄,那地方没有一点艺术气息。”郭宇宽回忆说。

熊庆华从床底拉出来好几幅画给他看。后来,郭宇宽把身上的2万块钱都给他了,以5000元一幅的价格买了几幅。他告诉熊庆华,以后每个月买他一幅画,并且给他5000元工资。

2014年,郭宇宽开始做画廊,要给熊庆华办展。2015年1月和2016年7月,熊庆华先后两次在北京举办了个人画展。

办展后的熊庆华像是在艺术界腾空出世,被很多人关注,也有褒贬不一的评价。

郭宇宽说,最早一些艺术评论界的人不认可他,美院的画家说他画的一点都不好。“熊庆华是野路子杀出来的,美院的人学了一辈子基本功,所以抵触比较大。”

画家黄志琼觉得,熊庆华的画的确是有些想象力,带点诙谐、调侃。但他认为熊庆华的画属于农村风俗画类型,不是艺术作品,不能进入当下的艺术语境,“他的画不少人很喜欢,是因为很容易明白作品里的故事”。

郭宇宽认为,熊庆华的天性里有着诙谐乐天的部分,“在穷成这样的一个地方创作,他不是愁眉苦脸的,是自得其乐的。”

对于一直习惯独自琢磨的熊庆华来说,艺术上的规范需要遵从,不能完全打破,“比如说,构图上怎样保持均衡,色彩上如何调配。”

但他同样坚持,画画是一种出于人本能的东西,过于强调基本功这套思想是过时的。“像罗忠义,他这么高深的美术工底都不做写实,你还强迫后来的人再去学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他到外面也很少跟人交流绘画,“基本上都是客套话,他们的某些观点我也不会赞同。”

“熊熊火”

8年来,熊庆华的画早已从单幅一千元涨到六七万元。他不再是村里“没有用的人”,而是人尽皆知的画家。他现在有了一个学生,是村里喜欢画画的孩子。

雷才兵感觉熊庆华如今比过去开朗自信很多。原来基本不跟外人接触的他,今年春节还去参加了初中同学聚会。采访期间,熊庆华的几个初中同学来看他,还有同样爱好摄影的朋友专门从市区开车来拜访他。

但如果没有朋友来,他也不觉得孤单。几十年来,他早已习惯了一个人。成名后,除了给自己建了个“城堡”外,他的生活基本与之前一样,他不买车,不买房,也依然不爱出门。

2014年作品《驮》

关键词:熊庆华毕加索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