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对书法发展的思考:对照徐生翁 我们缺什么?

2017-06-01 15:54:39    闻是书画  参与评论()人

对书法发展的思考:对照徐生翁 我们缺什么?

徐生翁(1875~1964),浙江绍兴人。

早年姓李,名徐,号生翁。中年以李生翁书署,晚年始复姓徐,仍号生翁。一生以鬻书画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适,数十年足不出绍兴,不求闻达,以布衣终天年。书法精楷、隶,由颜真卿入手,上溯晋魏汉秦,尤得力于北朝碑版,并主张用书外功夫充实书艺,所作古朴无华而有奇逸矫纵之气,时人号为“孩儿体”。篆刻绘画,风格一如其书。

徐生翁(1875—1964年)过世50多年,评价越来越高。对照徐生翁,我们缺什么?

每个书法家也许有不同的答案。但以我一个外行人看,我们当代书法,最缺的是一种笔墨精神,一种能体现时代价值和个性品质的东西。

应该说当今书法发展迅猛。以绍兴为例,以沈定庵为代表的老一辈书法家,宝刀不老;以何来胜为代表的中青年书法家,颇具实力;也有后来者梁文斌等新秀俊杰,令人关注,影响日广。

应该说当今书坛,热闹异常,各种年展、联展、群展、个展,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目不暇接。 应该说当今书坛,“文化”甚热,一本本装帧精美的书法集,迎来送往,座谈研讨,热热闹闹,好评如潮。但每场热闹过后,我们的书法家难得有深一层的思考、反思、求索,很少有时间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对传统的继承是否融会贯通?我们对线条的理解是否仍停留在技的层面上?我们的创新如何对接时代?我们的笔墨如何体现书法的文化价值和个性品质?

对照徐生翁,书坛整体上缺失能体现时代价值和精神品质的书法大家。

留意徐生翁的一生轨迹,我认为有六点很重要,即溯源博取、文化底蕴、追“高”求“变”、自成一格、布衣终身、淡泊自守。

徐生翁初学颜真卿,后宗北碑,对金文和北魏六朝碑版都悉心临摹,广收博取。诚如他自己所说:“余习隶书二十年,以隶意作真者又十余年,继嫌唐为法缚,乃习篆以窥魏、晋,而魏、晋古茂终逊汉人,遂沿两汉吉金,上攀彝鼎。”晚年其书风则由纵而敛、能纵能敛,由力气十足向天机真率、雍容大雅发展;书体渐趋于单一和稳定,用笔结构都显得炉火纯青,并构成了独特的风格。

徐生翁极具个性风貌的书法,不是靠办展览、出集子、得奖才赢得的,而是靠了他深厚的底蕴。徐生翁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在诗文方面都有独特的建树,其书写内容基本为自撰联,一生所撰逾万。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门传统艺术,早已从单纯的实用价值转化为兼具审美价值,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作为一种以文化底蕴来宣泄性情与境界的综合表现艺术,书法创作离不开文化修养。书法创作的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意境品位,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内心的积淀,并通过书法外化为自己的书法语言,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艺术生命现象。徐生翁正是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发现了属于自己、更属于时代的书法价值和意义。

徐生翁性格淡泊,一生没有离开过家乡绍兴,居于一隅,心境恬淡,却胸纳万象;不喜热闹,却耿介自守;不染尘俗,无滞于物。徐生翁一生皆为布衣,从不趋炎附势,不求闻达,以鬻书画为生,虽生活清贫,但不失君子之风。汉奸日寇欲以巨资购其手迹,他宁死不从。“书如其人”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绍兴词人王素臧赞曰:“三百年来一枝笔,青藤今日有传灯。”正是这种耿介自守、淡泊名利的个性品格,为徐生翁独树一帜赢得了可能。也正因为有以上特点,才使徐生翁得以独辟蹊径,不落窠臼,穿过历代反叛之士用雄强替代绵柔书风的缝隙,逆向飞翔,直上冲天,畅然独遨,追求一种率性自由、超然脱俗、信马由缰的个性释放。

徐生翁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学书画,不欲专从碑帖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工之垩壁、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取得之。有人问我学何种碑帖图画,我无以举例。其实我习涂抹数十年,皆自造意,未尝师过一人,宗过一家。”有专家评徐生翁书法:点画近似于钉头木橛型、结构近似于不规则的魔方式样、章法如磁石吸沙,整体透着一种强烈的稚拙、憨朴、厚劲、生辣、野逸、奇崛的动人意绪,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强悍的生命节律的美。

溯源求宗、博采众长使徐生翁根扎于深厚的传统;“不专从碑帖中求资粮”使徐生翁有所取舍;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从各种事物中领悟、撷取笔法,让徐生翁打开了一扇扇互相连通的艺术之门;而淡泊名利,虚静自守,为徐生翁锻铸个人风格、追求笔墨精神赢得了可能。 细观徐生翁的书法,结体奇崛、古拙老辣,铅华洗尽、天真自然,随心所欲、别具情趣。徐生翁的书法就像生命的狂舞,给观者一种老庄哲学的启示。从他的书法中,不难看出他的生命体悟和个性品质。

传统之源、生活之源、自然之源,三源合流,同时注入徐生翁的笔墨之中,而深厚的文化修养、虚静的淡泊名利,又双向合流,同注于他的血脉,从这种血脉中奔涌出来的笔墨自然就卓然独立,高标于世了。于是他的书法在传统精神的底座上,盛开了一朵新异奇崛的“自我”之花。细细观摩这朵花,里面有一种没有“传统”的“传统”,没有“理法”的“理法”,不仅是“自我”的“自我”。

这朵花盛开在中国书坛上,那是卓然独立的时代价值,那是超迈脱俗的精神标识,那是生命的狂舞,那是灵魂的独白。

作为艺术,我认为书法是由凸显个性品质和精神高度构成的。

中国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华审美精神的一种艺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所谓的晋韵、唐法、宋意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书法是人写的, 所以上述两种精神的体现,是离不开作者深入现实生活、把握时代精神、探索创新路径的能力的,而这种能力又依附于作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积累、内心顿悟、品格操守。修养、顿悟、操守越高,书法所焕发出来的品格精神也就越高。

中国历代书法,都有其典型的审美特征,都能够体现当时的精神特质。汉代的雄强劲健、唐代的端庄雍容、宋代的重趣尚意、明清的隽丽清逸,这种书法涵载的时代精神特质,是书法作为精神载体而具有的突出文化意义。

环顾当今书法,有娴熟的技巧,有层出不穷的艺术式样,有视觉冲击的形式把控能力,却少有对线条笔墨构成的本体语言意义进行深度探索,少有传统书法中所体现的那种优秀精神品质,少有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质和鲜活的时代精神特质的当代笔墨线条,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特质的整体风貌尚未形成。

成熟的笔墨技巧,花样翻新的形式,与内心焦虑茫然、精神诉求贫乏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不自觉地脱离了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亲和,从中折射出当代书法家在商品经济大潮、消费文化浸染中的精神失落,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意识的淡薄,缺乏对书法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判断。

应该承认,当今书坛,社会的诉求与书法家的价值之间存在距离。书法家追求直接利益,社会追求时代价值。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如何在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中获得双赢, 是当下书法家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作为艺术,书法除了有四要——理通、力遒、形美、韵胜外,还需要表现人格,创造意境,体现时代精神特质,凸显个性。

不同的书法,总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和精神启示。就像面对空旷,我们会有一种空灵、浩渺的审美感觉,同样,面对密集,我们会有一种幽深、寂静的审美联想。

当今的书法创作,过分注重形而下的创作技术,而忽视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缺乏对个人心绪的表达,对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整体观照,对人类理想的追求,难以在笔墨线条和空间构成中,洞见中华审美精神和中华文化精神的烛照,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失去了书法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终极意义。

当代书法,最后能否在中华文化长廊中增添一抹耀眼的光亮,能否为中国书法提供一种令后世仰慕的文化现象,能否具有历史意义的获得和可供后人借鉴的书法经验,能否续写中国书法的精神图谱,皆取决于当代书法家的创作立场和姿态,皆取决于当代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和个性品格。

书法是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应该浸透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文化价值取向,都应该充满希望地指向中国书法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书法从宏观的层面讲,展示一种建设性姿态,体现一种建设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要求;从微观的层面讲,书法家如何在笔墨线条中凸显个性品格和精神深度,已成为时代对书法灵魂的深切呼唤。这也是研究徐生翁得到的历史启示。

郑休白 (原文刊于 人民日报2016年2月14日12版

关键词:徐生翁书法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