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林散之:挥洒成积习 草圣亦有疵

2017-06-16 15:18:27    闻是书画  参与评论()人

挥洒成积习 草圣亦有疵

林散之(1898--1989),江苏江浦人。著名书法家,被誉为当代草圣。出版有《林散之书法集》等多种著作。曾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中国文联理事、南京书画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林散之书法由唐入魏,有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草书以王羲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师古法、出新意、揉碑入帖、以柔济刚,随手生发,妙造自然,有一种古典的仕女美。

草圣也是人,不是神。林散之在他的草书王国里,也免不了留下遗憾。他没能革新传统书法,胆敢独造。他将传统书法中的众多优秀素材集中起来,糅合得天衣无缝。作为自己的书法语汇,独造性不及书圣王羲之,不及颠张狂素,只可与王多雁行。

他的草书章法胜人处在于一气贯下,常能意到笔不到,白处当黑处写。但细细品味起来,他为了取势,常将上一字的末笔写成弧形向左下方快速挥去,有时为了乘兴挥洒,呼应下一字,竟忘了节制,当止不止,当断不断,造成通篇雷同的弧形斜线,形成一种习气,伴随终身。如图“毛泽东词 十六字令”为他书法高峰期1975年所书。“山 倒 海 万 ”等字的最后一笔都拉得很长,在整幅中形成一组弧形线。“翻 江 卷 澜 犹”等字,为了呼应下一笔,最末一笔虽有所节制,但用笔取势,笔笔相同,毫无变化。古人虽有一笔书,但“一笔”往往随字赋形,龙蛇翻转,各有态势。如怀素大草不拘一式,无定格,确似惊蛇入草,神出鬼没。左盘右旋,一泻千里。

林书由于用笔习惯,常常在一行的最后一字、一片中的最后一字已没有下一个字相应,还用这种笔法去空呼。有行其当行,无止其当止。这种笔法在他的诸多草书精品中屡见不鲜。任情恣意挥洒,乃至情感奔泻所致,但应有擒有纵,尤其条幅、中堂,一幅作品中若出现两笔以上的长竖,形成诸多平行直线则不妙了。学林体,一幅中字少尚无大碍,篇幅大、字多,则要注意分寸了。1998年,江苏省的一次书法展上,有位学林字的书者,书写的篇幅大,通篇竖画多,又刻意夸张拉长,一眼望去,犹如无数根枯竹矗立其间。可套用李北海的语式:学林者死,似林者俗。

林散之的时代,学书大都自书斋中悟得。他的书法也只能挂在书斋中,让文人雅士品位,可以永垂千古。若挂在大厅广厦间,镌刻摩崖雄峰上,则缺少庙堂气象了。相反,会显得孱弱寒俭。字形虽在,字魂却在虚无缥缈间,无从追逐。辉煌山河得有辉煌之笔,这是时代使然。凡雄迈之笔,林散之则显得无能为力。

他精擅墨法,尤其被人称道的涨墨、湿墨,虽几近墨团,,但如果拿这类字对着日光看,可见笔笔中锋、笔笔脉络清晰。此种用墨、用笔既取法王觉斯,更多的却取自其师黄宾虹。尤其林的行书用笔的横竖呈弧形,带框的结体呈倒梯形,更是黄氏家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林散之是站在黄宾虹的肩膀上继续攀登,黄宾虹则是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中国20世纪一座书法巨峰。

林散之草书精品册页《自作诗三首》赏析:

赏析提要悲痛交加的心情,艰涩多顿的点线,任情恣意的章法,这幅作品是反映林散之先生情绪变化的代表作。作品先后4次著录。

草书是书法中艺术性最强、变化最多、难度最大的一种书体,同时也是最能表达书法家心声、风采、神韵的书体。书法家笔下流出来的各种线条,虽然静静地躺在平平的宣纸上,却忠实地反映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大画家吕凤子说:“凡属不愉快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评价张旭时说:“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在历代传世的作品中,不少作品就是由于情绪的影响而成为名作的,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张旭的《古诗四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这里我们和大家共同欣赏的草书佳作《自作诗三首》也是如此,是林散之先生在得知挚友李山丧子,内心极度沉痛的情况下完成的。

草书《自作诗三首》是册页。尺寸为 41×280㎝,约 10.3平方尺,印有“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致,品相十全。内容是:

秋思

案上诗书常乱叠,重重叠叠似瑶台。

秋来何事慵如此,为有书鸿久未来。

寄曼叟

门前一道水湾湾,水上人家独自闲。

忽忆江东老曼叟,却寻残墨画秋山。

学画

闭门无事学荆关,涂抹经年尚未完。

点点斑斑画错了,又从秋雨学房山。

李山,著名画家。毕业于浙江美院,早年在新疆工作,后来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之后定居美国。擅长画新疆风土人情,尤以画骆驼出名,画风刚健柔情,意境深沉,作品多次在北京等地展出,受到郭沫若等名家的称赞。李山和林散之先生是同事、挚交。李山作画,林老题字。李山办画展,林老写展名。林散之先生很喜欢李山画的骆驼,为李山新疆画稿题诗:“五月天山雪,骆驼叫暮寒。不辞千万里,两度玉门关。”1981年李山赴美国举办画展,之后独自定居纽约。林老时常想念异国他乡的李山,1986年的一天,忽然得知李山的儿子李江在南京出事,林老顿时血压升高,两腿发软,心如刀绞。林老对李山的感情太深了,对李山的儿子太熟了。如果远在美国的李山知道父子阴阳两隔,一定是悲痛欲绝,后悔到美国定居。2011年 8月24日下午,林散之学生庄希祖教授在成贤街寓所谈起林老当时极度悲哀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他说:“林老是在为李山嘘吁良久之后写下这幅册页的,书写时有扼腕同悲之感。当时林老一句话不说,眉头紧锁,咬牙切齿,全神贯注,豪气逼人。书写的速度比平时快些也更用力些,他边写我边拉,我被他书写时的豪气激情所震慑,就像被电流击中一般,眼中满含泪花。我在林老身边多年,很少见到老人书写时有如此之心情,这是林老对远在美国的好友李山丧子之痛感同身受的体现,也是林老 89岁高龄时写出的晚年精品代表作之一。”

这种表现特殊的情绪,在瞬间极度痛苦和深度焦虑之中创作出来的作品,他人无法效仿,就是林老本人恐怕也无法重复第二。这幅作品层次丰富,节奏强度随时变化,随机性较大,意在笔后的因素诸多。

细看作品可推知,林散之先生当时完全沉浸在悲痛怨恨激越的情绪中,越想越痛,越痛越想,纵笔豪放,任情恣性。如“台”、“慵”、“如”、“鸿”停顿较多,特别是第七行“如”,请看特写部分,从运笔的墨迹来看,至少有四到五次停顿,说明林老这一时刻的心情特别难受。还有“斑”的最后一笔也是多次停顿,这种墨像在林老先前的草书作品中是没有的,显示出林老极度的焦灼和忧郁。再从章法上看,作品前一部分是阶梯形布局,如第二行“案上诗书常”是顶天立地,第三行“乱叠,重”,天和地开始变大,第四行、第五行随着行次的变化,显现出阶梯式布局。接着从“秋来”到“一道 ”,这六行又不是阶梯式,变成了起伏式章法。从“水湾”到“房山”,又变成了纵有行横无列的布局。林散之先生对老友丧子引发的焦虑不安的情绪,表现在这幅草书作品上是激情奔放,无意于书体的工整,无心于漏字,也无心什么章法,就是随意而写,真情流露,有一种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从现代审美来看,正是这种生辣感,正是这些真实、自然,无一点刻意做作的线条,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倒数第五行,由于停顿过甚,将“斑斑”巧妙地写在了一起,真是妙不可言。如果不注意,肯定会认为林老漏了一个“斑”字。再看整个作品,满纸飞白,纵横开合,跌宕起伏,一顿再顿,顿挫郁勃,荡人心肺,从而成为林老晚年的极精之作。正如先生诗云:“有法即无法,无法即有法,下笔如有声,千古存一辣。”

草书精品《自作诗三首》先后 4次出版。1997年 9月,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2000年 6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2003年 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家全集林散之》。2012年5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草书代表作《自作诗三首》,现仍由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晓庄学院教授庄希祖先生收藏。

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赏析提要:作品 5次著录,淡墨禅意,以圆为主,极具立体感、金属感、现代感,是林散之先生的绝笔之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代表作。

1989年10月15日,林散之先生家热闹非凡,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还有学生等 20多人欢聚一堂。因林老身体日渐衰弱,家人决定提前为他庆祝 92岁生日,寿宴全程录像。人逢喜事精神爽。林老十分开心,精神比以前好了很多,吃了不少菜,还喝了点酒。

之后没过多久的一个中午,林散之先生起床后突然叫二儿子林昌庚教授拿纸拿笔,说要写字。这时候哪能写字?林昌庚教授叫父亲好好休息不要写,林散之先生两眼圆睁,怒视林教授,急得用拳头直捶桌子。教授不敢违命,连忙裁了两张窄窄的宣纸条铺在他面前,立即磨墨。这时林散之还是急促不安,林昌庚感到这是反常现象,立即打电话叫摄影技术比较好的三女儿贝青赶来为父亲拍照。

林昌庚教授是这样描述林散之先生书写《生天成佛》情景的:“父亲喝了点人参汁,闭目养神了半个多小时,用有气无力的笔在宣纸上写了‘生天成佛’4个字,写好后,我在他指定的位置盖了印章。他闭目端坐,显得那样安详、超脱。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他即将走完这个世界的终点,迈向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林散之先生写下“生天成佛”后,再也没有拿过毛笔,1989年 12月 6日离开了人间。《生天成佛》成了他的绝笔,由于这幅作品内容特殊、时间特殊、用墨特殊等多种因素,不少文章都提及这幅绝笔之作,有人还用这幅作品的内容“生天成佛”做研究林散之文章的题目,从而使《生天成佛》成为林散之先生晚年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生天成佛》75×20㎝林散之艺术馆收藏

《生天成佛》,条幅,尺寸为75×20㎝,约2平方尺,落款散耳,钤印是“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生天成佛》(局部1)

这幅作品线条老辣,墨色淋漓,布白精道,自然天成。具体特点有三:一是淡墨禅意。“八九年十月”为淡墨所书。“年”字的两横,还有“八”字,墨色更淡。有“淡墨宰相”之称的董其昌认为,用淡墨书写,显得空灵,极有禅意。林散之先生这里的淡墨,已将书理、禅意和书法内容“生天成佛”融为一体。二是以圆为主。“生天成佛”的线条都是圆的,每个字最后一个笔画的收尾,圆得十分明显,还有“成”字的一点也是圆的,墨色丰润,浓淡分明。这种墨像在林散之先生草书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三是极具立体感、金属感、现代感。请看这幅作品的局部,如果再用一个放大镜,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作品的线条立体感很强,洇渗在每一根线条旁边的淡墨,就像排笔写完字以后,为了增加立体感,而在笔画的同一方向加上一条淡淡的细线,仿佛是字的影子,立体感特别明显。尤其是“成”的弯钩,“佛”字的最后一竖,好像沐浴在阳光下,颜色过渡十分自然,金属感极其强烈,现代气息浓厚。据了解,这种内容的作品,林散之先生一生就写过两幅,而且都是2平方尺的条幅。

林散之先生的代表作《生天成佛》先后著录于 2001年的《林散之艺术馆馆藏精品集》、2005年的《林散之与禅》、2006年的《林散之书法集》,还有2007年的《林散之》、2012年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生天成佛》(局部2)

有人说,林散之先生这幅作品中的“生”写错了,应该是“升”。是“升天成佛”,而不是“生天成佛”。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就是“生天成佛”!林老经常写的联句“生天成佛谢灵运,旷世知音钟子期”。“生天成佛”乃此联的缩语。林散之先生一生信佛,而且佛缘很深。他的妈妈信佛,他的女婿李秋水也信佛,虔拜观音。他的墨缘朋友中,有不少是居士、法师,圆霖大师就是其中之一,最大的、最有名气的是中国佛教界公认的领袖赵朴初。林散之先生的诗集《江上诗存》中也有很多反映佛教思想的诗句,如《昔游十八首》的最后一首《归来》:“万里我归来,诗稿携满袖,口口阿弥陀,佛光照大地。”钱征先生专门写了一本书,书名叫《林散之与禅》。佛家认为,生命无始无终,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恪守十善的人死去就可能转生于天上。“生”这个字蕴含着“轮回”的意思,符合佛学的要义,而“升”讲的是一种单向运动,与佛教对生死的看法不太相符。

作品《生天成佛》由林散之艺术馆永久收藏。

――选自《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第29页,文物出版社


关键词:林散之书法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