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哼哈嘿的背后,
是桀骜不屈的人生态度,
是永不服输的叛逆精神。
《中国有嘻哈》已经播出了一阵子了,节目凭借自身的话题性和娱乐性,成功的让“嘻哈”这个词,掀起了不输这个季节气温的热浪。
我对选秀节目一向没什么兴趣,所以我问了两个看过这个节目的朋友,一男一女。
女孩的观点比较温和:这个节目挺有意思的,如果选手唱得好,就听歌,如果唱得不好,就全当看傻X解闷了。
男生的观点就比较激进了:看了两集,没意思,和喊麦一样的嘛!
前者是看个热闹,后者纯粹就是胡闹。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很难有嘻哈。
嘻哈的起源
要想了解嘻哈的文化,首先还是要从它的起源说起。
嘻哈的诞生地,是在美国。
从美国建国初到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里,居住在美国的,大部分都是英裔的新教徒。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美国,就是英国海外的一块殖民地。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东欧和南欧的移民不断涌入,结合当时还被看作为“有嘴巴的工具”的黑奴,美国的社会,俨然一个汇聚了五湖四海文化的大熔炉。
在这个时候的美国,你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家庭: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荷兰人,生下了四个儿子,分别和四个不同国籍的女人结婚生子。
这就是美国的雏形,一个抛弃了一切陈旧偏见和习惯的国家。
“美国人”这个概念,是一个新的人种。而美国文化,则是移民本身面对着文化,进行第二次融合与选择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的美国乐坛,汇聚了各个国家的音乐风格,为嘻哈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但是真正唤醒嘻哈种子的,是非裔美国人的精神觉醒。
南北战争之后,虽然黑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是奴隶制度的阴霾散去之后,种族歧视的高压,却一直存在。
黑人只不过是从“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了最底层的人民。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选举的权利,甚至在公共汽车上,坐一坐的权利都没有。
历来所有的运动的飓风,都是从文艺界一只蝴蝶的翅膀下开始的。
黑人运动自然也不例外。
当时的黑人,深陷于种族歧视的泥淖之中。毒品,贫困,暴力,三条毒蛇死死地缠绕着他们,让他们几乎透不过气。
但是这毕竟是黑人,他们是血液里流淌着音符和节拍的种族,生活的苦难,完全无法抹去他们对快乐的追求和向往。
在每一个夜晚街头,都能看到黑人青年们的夸张但充满活力的舞姿和简陋但不失节奏的音乐。
他们的舞姿里,洋溢着对世俗的否定和叛逆,他们的音乐里,填充着各样的俚语和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