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从大黄鸭开始 脱去神秘的外衣当今艺术并不玄

2017-08-03 15:02:32  晶报    参与评论()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馆开幕当天恰好遇上示威游行,展览一度受到了阻挠,彭锋与在场的艺术家们将雾放到最大,以此“驱散”了来势汹汹的示威者,用艺术化解了一场“危机”。第二天,《英国金融时报》对此次事件如此评论:“中国艺术家五人组,以一个变幻莫测的、多重感官感受的诗篇般的展览来进行回应,拥有奇异的雕塑、醉人的芳香、欢快的鸟鸣,这种超现实的世外桃源,显然不是严肃的政治抗议的合适场所。”

当今艺术的深度消失了

可能很多人会问,“大黄鸭”有什么用呢?它一点用都没有,泄了气就是一层黄皮。无论是大黄鸭,还是人造云、人造雾,似乎都与以往的艺术形式有所不同。然而,彭锋提出,为什么国际观众和国际媒体会对这些艺术品情有独钟?它们究竟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趋势?他指出,这些艺术与以往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深度的消失。艺术家不再“故弄玄虚”,而是给观众提供一种新的经验。“当今的艺术像一把剃刀一样,把各种深奥的、难懂的、充满各种隐喻的故事彻底削平,只留下纯粹的、干净的,每个人一看就懂的形象或声音,最单纯的感觉表象。”彭锋说道。

在彭锋看来,这种深度的消失发生在整个二十世纪,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再到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现代主义的深度消失可以在艺术家的画面上体现出来,彭锋以立体派毕加索的作品《葡萄和小提琴》为例,指出毕加索将提琴的正面、反面、侧面都画在一个平面,不同于以往古典主义与印象派的画风,以“平面”取代了“纵深”。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后现代阶段后,“寻常”则取代了“稀罕”,如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变成艺术品,用包装箱创作了作品《布利洛盒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部分手艺也在渐渐被技术所取代,如照相机的普及、3D打印技术的成熟等,本雅明曾提出的“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在渐渐削弱。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