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越辩越明!《兰亭序》里的别字再证

2017-09-22 09:48:07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笔者的文章《〈兰亭序〉里的别字》(点击☜题目阅读)发表以后,白胖燕先生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兰亭序〉里,王羲之真的写了错别字吗?》(点击☜题目阅读)的文章。该文与笔者的文章实质上风马牛不相及,因为错别字和别字大 不一样。然而白先生恐怕误读了笔者的文章,因其文中所称的错别字或别字,含义明显更偏重于错字,可以说是误把别字理解成了错字,如白文说:“如果放在东晋的历史环境中,王羲之是不是错写了别字呢?

事实上,为避免误会,《〈兰亭序〉里的别字》一文已经首先对别字做了规定,让它在有限的圈子里呆着。也就是说,

文中对别字和错字进行了严格区分:

别字无碍意义传达,相对于正字,只是不是首选而已;

错字则与对(正)字相对,影响意义表达,已经发生质变。

但这一争端是因笔者的文章而起,所以也做一简单回应,因为真理是愈辩愈明的。



《兰亭序》摹本

1.“禊”与“稧”

(前者是正字,后者是别字,下同)



白文引述了清代钱泳《履园丛话》和毕阮(岩壁按:白文此处有误,应该是毕沅,见徐世昌《清儒学案》第81卷)的说法,但这并不能证明“稧”是正字。

《辞源》(商务印书馆第三版,第3021页)引《兰亭序》相关文句即作“禊”,而且有“禊帖”条目,并无白文所谓的“历代倒多是将各类《兰亭序》的书写稿本,简称为‘稧帖’”。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第4770页)收有“稧”,释义是“通禊”,意思是“稧”为通假字,正字是“禊”。也就是说,“稧”是别字。后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中有“禊”专条(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第382页),可见,东汉人已经把“禊”作为正字了,而不像白文说的“即使到了清代,人们也没有完全将稧规范为禊”。

2.“嶺”与“领”



白文引元人周伯琦的“领,山之高者曰领,取其象形也;别作嶺”和清代王鸣盛的“古无嶺字,只作领”,来论证“在古籍文本中,以领代岭的例子不可枚举”和“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稧和领都还有禊和岭的意思”。但事实上,周伯琦、王鸣盛的意思是,山嶺的“嶺”本无其字,所以写作“领”,后来有了“嶺”字,就另开炉灶,作为正字使用,而“领”也就趁机“减负”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嶺”字是何时出现的呢?

三国时魏国张揖的《广雅》(一本仿《尔雅》的训诂书)已收“嶺”,释为“阪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标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96页)。同时,在《三国志》与《晋书》等文献里,也用“嶺”字,如“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嶺”(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第890页)、“以谪戍卒五十万人守五嶺。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嶺峤,时有五处,故曰五嶺”(《晋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第464页)等等。连当时的志怪小说《搜神记》里,也说“深山重嶺”“有庸嶺”“嶺震,云晦”。

显然,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在“嶺”字已经出现后,还让“领”字代劳、服役;“领”字小心眼儿一点,它不恼吗?

3.“晤”与“悟”



白文说“晤”与“悟”互通,又说悟言“并不一定就是当面谈话的晤言”。这里说得不太清楚,或者说,白文证明了一种或然的关系,即没有定论。同时,白文又引他认为“擅改”《兰亭序》的《古文观止》的注释,而《古文观止》原文正是“晤言”。也就是说,《古文观止》是以“晤言”作为首选的。

同时,《清史稿》曰:“如与古作者晤言一室而知其意指之所在。”谢康乐诗云:“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而且,在《辞海》第六版第2022页有“晤言”专条,释义为“亦作悟言。见面谈话”,却没有“悟言”专条,所以笔者认为,“晤言”才是首选。

4.“快”与“怏”



关于这两个字,笔者在《〈兰亭序〉里的别字》一文中已有较多论证,比如,“‘怏然’和‘自足’,逻辑上相互矛盾,实际上不能共存。”

此外,《词源》第三版第1470页有“快然”专条;第1475页有“怏”字,并没有“怏然”。但是,“怏然”仍是个词,用来表达不开心的意思,如,汉刘向集录《战国策•赵策三》有“辛垣衍怏然不乐”的句子,王韶之《晋安帝纪》载:“今比肩同列,常怏然自失。”这里的“怏然”都与“自足”毫不相搭。

而且自《晋书》以至通行版本,目前(时间仓促,笔者所阅有限)都未见白文所说的“怏然自足”。且《全宋词》载方岳《沁园春》一首,序曰“汪强仲大卿禊饮水西”,词曰“……修禊兰亭。有崇山峻岭……”“虽快然自足,终期于尽”,就是化用《兰亭序》作词,其喜爱《兰亭序》之情,可以想见,而关键几处,与笔者所说全然一致。所以,哪个是别字,哪个是正字,一目了然。

5.“倦”与“惓”



对《兰亭序》中“所之既惓,情随事迁”这句,白文观点十分模糊,既说“惓”与“倦”相通,又引周汝昌观点认为“惓”应为“拳拳”之义,与“倦”的意思正相反。

周氏的观点属臆测,不值一辩;但是笔者却发现,经典中“倦”字常用。《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据杨伯峻统计,“倦”字在《论语》中出现了5次(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第261页)。《周易•系辞下传》:“通其变,使之不倦。”《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志而不倦。”

而“惓”则不多见,汉代子书如《淮南子》《太玄经》偶见,也不是疲劳的意思。《词源》第三版第1501页的“惓”字有两个义项,第一义项为“恳挚”,第二义项为“疲倦。同倦”;第302页的“倦”字有两个义项,第一义项为“疲倦,懈怠,厌倦。也作惓”。

这样来看,“惓”意为“恳挚”,而在表达“疲倦”意时,“惓”是“倦”的别字,不是很清楚吗?

6.“览”与“揽”



这一问题,我们已在前一篇文章中充分说明。白文说王羲之可能是避他曾祖父王览的讳,才写作“揽”。如果真是这样,也只是在解释《兰亭序》何以不用“览”字,而给出了用“揽”的原因。进一步说,白文的观点恰恰非常完美地证明了“揽”是“览”的别字。而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只是探讨王羲之写别字的现象,而并非深究他写别字的原因。

其实,上述每个观点,《〈兰亭序〉里的别字》一文都已做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希望读者能把两篇文章结合起来阅读。

最后,笔者想再次强调,别字和错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之所以会有《〈兰亭序〉里的别字》一文,并不是要以今律古,而是希望通过王羲之写别字这一问题,对当代语言的净化能有所帮助,希望我们的学术能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期编辑:张永群、孙金行





关键词:兰亭序错别字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