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与身份、地位无关,你一样可以欣赏这门艺术

2017-11-01 10:03:02    单向街书店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与身份、地位无关,你一样可以欣赏这门艺术

提起古典音乐,很多人会有一种感觉,这是属于“上流阶层”,或者起码是“中产阶级”欣赏的艺术,但是是否真是如此呢?

如果对古典音乐有点兴趣,但又是个门外汉,或许你也有诸多这样的疑惑:

古典音乐到底难不难?

一定要学音乐才能够欣赏古典音乐吗?

什么样的人适合听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这么高雅的艺术,只属于上流阶层吗?

听古典音乐有什么好处?

前几天,看理想推出一档新的音频节目《焦享乐:焦元溥古典音乐入门指南》(点击后面蓝字了解详情),《他是张悬哥哥,张艾嘉、陈丹青、梁文道、几米都是他的听众》

在开始的四集节目中,焦元溥就聚焦这几个问题,帮入门者打破关于古典音乐的几个偏见,同时用几首美妙的乐曲,带你进入古典音乐世界的大门。

今天,我们分享这四期节目的文稿,以及第一期节目音频试听,喜欢的朋友,可以识别文末订阅购买。

文章很长,但很值。

关于古典音乐,你需要打破的 4 个偏见

讲述 | 焦元溥

1.古典音乐到底难不难?

提到古典音乐,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者说刻板印象,这应该是非常非常艰深困难的东西吧。

古典音乐听起来,哇,非常的崇高,作曲家在里面用了复杂的形式,精深的技巧,讨论的宇宙的奥义、人生的哲理,这实在是非常困难。

也因为它困难,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家都畏苦怕难,结果就是听到古典音乐,大家能逃就逃,或者觉得这东西太高深了,根本不可能懂,也不会是我想要亲近的一门艺术。

我必须诚实地跟大家说,由于我所从事的就是古典音乐,我当然不会觉得古典音乐很难懂,我会跟大家讲听音乐其实非常非常简单,大家不需要想太多。

可是当我有一回访问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大师塔马斯·瓦萨里,他是著名的钢琴家,也是指挥家,我访问他谈到了音乐欣赏。



塔马斯·瓦萨里

没想到这一位音乐大师,应该是跟人家说古典音乐很简单,很容易懂的,他居然也说:没有啊,古典音乐一点都不容易啊。

我那时被他这样一说,好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他说欣赏音乐当然困难啊,因为你必须要用记忆,如果你听到第二个小节就忘了第一个小节,那你根本不可能欣赏这首作品啊,音乐不像绘画、雕塑或建筑,看一眼就能够尽收眼底,接下来你只需要品味细节而已。

换句话说你可以看一眼就知道你喜不喜欢面前这副画,但是听音乐就像读小说一样,没有听到最后,没有办法知道整个曲子在说什么。

就连这位80岁的音乐大师第一次听到一首新作品,也是会觉得非常的费劲,因此他一点都不怪年轻人怕听古典音乐,因为那真的不容易。

瓦萨里这位音乐大师讲的话有没有道理呢?其实有。因为他讲的话完全可以跟文学家讲的话相呼应。

我们来看看小说大家《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是怎么说的。

他说我们不能够读一本书,只能够重读一本书,一个优秀的读者一定是一个反复读者。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我们第一次读一本书的时候两眼左右移动,一行接一行,一页接一页,复杂又费劲,还要跟着小说情节转,出入不同的时间空间,这一切让我们和艺术欣赏产生了隔阂。

但是我们看一副画的时候并不用按照特别的方式移动我们的眼光,即使这副画像一本书一样有深度,有故事内涵,我们也不必这样做。纳博科夫并没有低估绘画、雕塑或建筑这些艺术的深度,他只是强调一件事情:

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一副画的时候,时间因素并没有介入,但是看书必须得有时间去熟悉书里面的内容。

现在让我们综合一下,无论是音乐家瓦萨里所说的记忆,或者是文学大师纳博科夫所强调的时间,其实都是同一件事情。

读书也得靠记忆啊,你如果读到第二页就忘了第一页,那究竟要怎么继续呢?但是小说毕竟是有文字,你看得到,你感觉好像可以抓得着摸得到一样。

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常常是完全抽象的,你欣赏音乐的时候甚至没有一个图像,没有一个形体供你捉摸,既然如此的话,那欣赏起来或许要求更高的能力。

请大家想想看,你看一副蒙娜丽莎画,看一个大卫像,看一个富春山居图,你一眼就可以看到一个大概。可听一个作品好像不是这样,你抓不到一个形象,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够怪连像瓦萨里这样的音乐大师都要说欣赏古典音乐其实很复杂很难了。

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再审视一下瓦萨里所说的话,就道理而言真的是很难,可是实际上真的有这么难吗?

你在读书的时候真的是看到第二页就忘了第一页吗?当然不是,因为你已经累计了非常丰富的阅读经验,也有自己的阅读方法。包括面对一个新的书,包括面对一个新的文章策略。

聆听也是这样,当你接触一首新作品的时候,帮助你欣赏的一定是你从小到大累计到现在的聆听的经验与心得。你绝对不是从零开始,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术语来解释。

就是你有一套处理自己的短期记忆跟长期记忆的方法,而且你还可以训练自己的记忆,让自己欣赏规模更大、更需要整合能力的作品。

并且,音乐家他们也都知道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啊,他们当然知道时间对于作品的重要性,而且说实话音乐其实就是时间的艺术。

既然如此,他们会想方设法地提出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音乐作品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素材就是什么?就是重复,作曲家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重复,就是要增加大家的音乐记忆,帮助你在第一次听这首曲子的时候,就能够把这首曲子知道一个轮廓和大概,把旋律给记下来。比方说让我们听听看下面这首曲子。

莫扎特的《C 大调奏鸣曲》,光是四小节里面其实莫扎特就用了重复的素材,比方说开头的两小节,用同样的节奏,但是稍微做了点改变,就得到了下面两个小节。

这样听大家可能很明显听出来后面两小节其实就是以前面两小节为基础所做的变化,而接下来莫扎特又要做一连串的音阶,这个音阶是不断的重复,但是这个重复在不同地方重复,也就跟前面四小节的重复效果一样,帮助你记住这首作品。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我们硬要去做分析的话会发现,作曲家作品里面真的就是不断不断地重复,我们在小说家身上看不到他在句子里面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可是为什么在音乐素材里面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呢?

就像我们刚刚说的,因为音乐是这么的抽象,作曲家为了要方便大家的记忆,所以乐曲里面自己作曲家就会设计非常非常多的细节,让同样的乐段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增加大家的记忆,帮助你把这个乐曲能够很快速的听进去。

基本上大家所听到绝大部分的音乐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写作的,写作的方式不同,重复的频率不同,但是作曲家都会用他们的方式来增强大家的记忆。

所以古典音乐真的那么困难吗?其实不见得。

再来,作曲家不只是会重复他的内容,他们也和小说家一样,会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抓住你的心,让你把小说给读下去。

文学大师马尔克斯在他的经典著作《百年孤独》鼎鼎大名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光是这样一个句子说了好多好多事情,带来好多好多问题,布恩迪亚上校为什么会被处死呢?遥远的下午寻找冰块?为什么寻找冰块呢?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呢?

光是这一个句子,马尔克斯把时间跟空间做了非常非常巧妙的联系,而且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同样,那些在音乐创作中的大天才们,也是用他们的方法来吊足听众的胃口。

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没有文字的叙事曲,《肖邦第一号叙事曲》的开头。

在开头的素材中大家听到了,有些重复的句子,说一遍说两遍说三遍,但肖邦创作出来的一个像讲话一样的音乐模式,我们听起来就像是一个老人在说一个故事:

好久好久以前,然后老人欲言又止,接下来在这样的开头之后,你一定会想要听到故事吧,肖邦要说什么样的故事呢?

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作曲家非常擅用重复的乐句增强你的印象,我们在这首曲子里听到的是一连串的重复,可是每一次重复都有一些不同的改变,就像是说故事的人在相同的语调里面慢慢地增加不同的内容,而接下来故事就有爆炸性的改变。

是不是非常精彩呢?接下来肖邦还有新的内容要告诉大家,牵引着你的心,让你听完这整部作品。

所以我们说音乐史上的绝大部分的作品,为了强化记忆,音乐都在重复,而为了要让你听完这一个作品,作曲家自己会设计各式各样的招数让你的心跟着这个作品走。

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也最流行的几种曲式,例如变奏曲式、奏鸣曲式、轮旋曲式、循环曲式等等,都是透过主题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现,让大家自然而然地产生记忆。

当然也有困难的音乐作品,一如困难的小说,但绝大多数创作,无论音乐或文学,其实都不会难到无法欣赏,只要你愿意,就一定会有收获。

是的,愿不愿意欣赏才是真正的关键,如果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古典音乐好难懂,完全不给自己机会去认识这类作品的话,那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知道,其实欣赏古典音乐并没有那么困难,至少绝对没有像一般人所想象的困难。

2.一定要学音乐才能够欣赏古典音乐吗?

接着要和大家讨论的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话题,包括我在内,那就是:一定要学音乐才能够欣赏古典音乐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问题呢?不晓得大家平常有没有听过有人这样讲话,至少我是听过很多人这样说:

每一次在音乐会里,或者是谈到古典音乐,我总是听到这样的发语词,大家会说:我不懂古典音乐,但是我觉得什么什么,我对音乐一窍不通,我是门外汉,我完全不了解。

大家都是先说完这个当作开头的话,再接下来发表一些感想:“我不懂这个,但是我觉得”。这实在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焦元溥

为什么大家会这样说话呢?我再去问一下这些人,发现大家理由都是:我没有学过音乐,或者是我没有学过乐器。而这个所谓“学过”的定义也非常狭窄,大家在小学或中学的音乐课好像都不算数,非得自己去学,而且还是从小学一些乐器,或者一些乐理,或者一定要参加音乐班,甚至念音乐系,这样才算是学过音乐。

请大家仔细想一想这样的预设有道理吗?

一个没有学过烹饪的人是否就不能对桌上的佳肴提出自己的意见?一个没有学过建筑的人是否就无法对眼前所看到的高楼大厦提出自己的观感和审美呢?如果大家平常并不会这么预设,那为什么偏偏对音乐大家会用这样的想象去限制自己呢?

让我们正本清源地来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学乐器和学音乐其实是两回事。

当然两者应该结合,我们学习任何的演奏、演唱的技术都必须知道,我们学这个技术是为了要达成什么样的音乐,还有它的风格,但是光只是学这个技术的话,并不能够说是学到了音乐。

至于学习音乐,或者指的是学习乐理,懂得读谱,知道曲式、对位、和声等等的技巧。

当然了,作为一门学问,音乐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和诸多伟大的艺术一样,有太多面向可以供我们钻研。

但是如果论及欣赏与理解,学习乐理或者是透过学习演奏与演唱接近音乐,只是一种,而不是唯一的认识或理解音乐的方式。

能够通晓乐理当然非常好,但并不表示通晓乐理是认识音乐的唯一方式。甚至通晓了乐理也不见得就能够真正的理解音乐。

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莫扎特一首我自己非常喜爱的创作,我一样可以用各式各样的和弦编排分析这一部作品,但是和弦分析完了,对我们了解这部作品一点帮助都没有,而这部作品听起来是这个样子。

我们听到的是莫扎特《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K.304的第二乐章,关于这首曲子,有一个难过的历史,一般认为这是莫扎特为了悼念母亲而写的作品。

但无论我们知不知道莫扎特是为了悼念母亲而写这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在音乐里面所表达出的那种伤感,那种彷徨,欲言又止,想要说又说不出口,在大小调明暗光影之间不断的来回,那种复杂的心情,那真的是足称伟大的作曲家才能够谱写出来的作品。

像这首曲子我也一样可以分析莫扎特从这个小调里面哪边又进入了下属小调和弦,哪边转成大调,哪边又进入小调,但是这个对我们了解这首曲子,或者是对这首曲子音乐给我们的感受,一点帮助都没有。

怎么样理解、怎么样讨论、怎么样分析音乐,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作曲大师马勒再三强调的,在音乐之中最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面,一个长音,一个复点,拍子怎么算,如果大家会基本的乐理,会音乐史的知识就可以演奏。



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

但音乐真正要表现的不只是音符,而是音与音之间的东西,而要表现这音与音之间的东西,需要乐理和音乐知识,但是更需要想象力,还有文化素养。

我不知道在收听本节目的您,是否有做菜的经验,就算没有的话,可能也都看过食谱,大家可能很惊讶地发现,同一个食谱为什么我做出来的菜跟他做出来的菜就不一样呢,为什么我做就不如他做得好吃,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这个食谱我们不就是按部就班做好,就可以有一个完美的成品了吗?其实不是的,食谱跟乐谱有一点非常相像,就是它们是给予读者一个指引,创作者透过文字或音符告诉你他心里想的音乐该是什么样子,而要完成这个作品,你必须对这个成品有自己心里面的想象。

比方说做一个蛋糕,上面写着杏仁粉,我告诉各位这世界上有十几种杏仁粉,究竟用哪一种杏仁粉呢?当你看到烤箱的温度是 220 度,我跟大家保证,在哈尔滨的220度跟在厦门的 220 度,都是 220 度,可是烤出来会是截然不同的成果。你在冬天烤,在夏天烤,随着气候、空气、干湿度的不同都会影响到你蛋糕的成品。

想要完善的理解食谱,想要充分的了解乐谱,你需要更多的东西。不读乐谱固然可能会造成我们对音乐理解的缺失,但如果你只读乐谱,认为音乐除了音符之外别无其他,那必然会是大错特错。

关于音乐讨论,非常好的例子是我们看以前的音乐家怎么样讨论作品。当李斯特讨论肖邦,讨论贝多芬的创作的时候,他并不是说贝多芬从这个和弦现在转到这个和弦,中间经过怎么样的转折,或怎么样的分析。

李斯特当然知道贝多芬用了什么样的和弦,但是他为什么分析的时候不讲呢?因为最重要的是那份如何透过这些转调,这些和弦表达出他的思想概念和情感,光讨论和弦是无法让我们了解这个作品的。

把音符弹出来何其的容易,但把音乐弹出来,弹出境界,又何其困难。

解剖台上的检验报告固然可以透露很多讯息,但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或许还是和他促膝谈心,不必担心你看不懂五线谱,或不了解和声和对位,毕竟音乐要你用心去听。

而请相信我,艺术和人情不同,只要你真心爱音乐,音乐也就一定爱你。如若有爱,又有什么是不能理解的呢?

3.什么样的人适合听古典音乐?

这集节目,我们要为大家讨论的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听,或者合适听古典音乐。

我知道我们这个社会上有非常多人认为,古典音乐是属于某一个阶层的产物,只适合某一个阶层的人来听,或者说为了要成为某一个阶层,我们就来听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变成身份地位的装点,阶级的象征,财富、知识的一种炫耀也好,或者是代表也好,反正古典音乐就是跟高级、高贵、高知识这些有关系,如果你想成为这样人的话,最好就是来听古典音乐。如此想法可以说是普遍存在。

我喜欢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他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里设计了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桥段,我觉得这个桥段刚好说明了古典音乐适合什么样的人来听。



村上春树

这个小说可以说是半写实、半奇幻,这里面有个角色叫中田先生,因为小时候一次奇异的意外而丧失之前的记忆,从资优生变成学不会读书写字的文盲,但是又获得了跟猫说话的能力,反正非常非常特别。

受到某种召唤,中田先生决定要离开自己的生活区域,从东京一路往西走,因为他不识字,所以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难,只能够依赖善心路人,而且四路搭便车,最后遇到了爱穿夏威夷衫,带着球队帽子的卡车司机星野先生。

这两个人完全不认识,可是这个青年星野对中田有自然的好感,因为中田让他想起他过世的祖父。

村上春树是这样写的,我这边用的是赖明珠女士的翻译:

青年反而开始对这位叫中田先生的人开始怀有好奇心,中田先生的说话方式确实相当奇怪,说话内容也很奇怪。不过这奇怪的方式里面有某种牵引人心的东西,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星野这个卡车司机放着工作不管,陪着这个老人来到了四国。

有一天星野突然想喝咖啡,走入一家相当吃茶店,这个店装潢有品味,座椅很柔软,还专门播放古典音乐。星野在这个咖啡店里面可以难得的放松一下。

村上春树写道“星野闭上眼睛,一面安静呼吸着,一面侧耳倾听弦音与钢琴的历史性缠绵。过去虽然几乎没有听过古典音乐,但不知道为什么,那音乐却让他的心安定下来,也许还可以说让他内省。

店主任播放的是贝多芬的《第七号钢琴三重奏》就是所谓的“大公三重奏”。

那音乐非常的好听,卡车司机星野一边听,一边想着自己等于是旷职一样的脱轨行为。虽然这几天他遭遇到了非常非常特别的事,但是他好像没有后悔,为什么呢?

因为有一种自己正在正确地方的真实感。“自己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只要在中田先生旁边就会开始觉得都无说明了。

拿来比较或许有点过分,不过我想那些成为释迦牟尼或者是耶稣弟子的人,可能也是这种情况吧。只要能跟释伽牟尼佛在一起,像我这样的人也会觉得很舒服啊。

优美的三重奏,帮助卡车司机星野了解自己、思考自己。当他向吃茶店告别时问了一次曲名,店主人告诉他说这个是《大公三重奏》。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献给奥地利鲁道夫大公的。因此虽然不是正式的名字,但就称为《大公三重奏》。

鲁道夫大公是皇族的儿子,换句话说,是贵族中的贵族,他有音乐的天赋资质,十六岁的时候开始拜贝多芬为师,学习钢琴与音乐理论,并且深深尊敬贝多芬。



鲁道夫大公

鲁道夫大公虽然以钢琴家或作曲家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成就,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对不擅长处世交际的贝多芬伸出援手,在公开场合或在私下都暗中提供作曲家不少帮助。如果没有他的话,贝多芬可能要走过更苦难的路吧。

贝多芬精彩而优美的《大公三重奏》第一乐章在这样的音乐声中,星野深感动,也沉淀反思,他想说不定我就像那些追随耶稣或释迦牟尼的弟子一样,我可以帮助他们,总之我就尽量在继续陪伴中田先生,工作的事管他去吧。

贝多芬改变了卡车司机,也就改变了中田的遭遇,以及我们这个小说的主角田村卡夫卡的命运,最后还消灭了邪恶力量的化身。

这是非常精彩而有趣的小说桥段,但是从日本到台湾,或者是我所遇到的各式各样的读者,都会有人怀疑一件事情,真的,任何人都会被古典音乐吸引吗?

星野先生在这个小说里面是一个看起来睡眼惺惺的25岁左右的男人,头发扎个马尾,耳朵带着耳环,换一边抽烟一边看漫画,而且烟灰会毫不犹豫地抖落在吃剩的拉面里,这样子的人会被贝多芬感动吗?

更直接地说,就像一开始我所提到的问题,古典音乐难道不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专属吗?要有身份,要有地位,要有知识才能够欣赏的一门艺术吗?

我不知道大家的答案如何,但是我有一个亲身经历可以说。

我在当兵的时候被分派到台湾的东边,而且是东南边,那边有非常非常多的原住民朋友,我的职位是后勤官,在办公室办公。

有一天一位原住民来办公室,听到我所播放的音乐,好奇地问我在播什么,我告诉他这是普罗科夫耶夫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你喜欢吗?”

“很喜欢啊,这个音乐好有趣啊。”

他一边笑一边随着音乐摆出一个埃及壁画里那种姿势,大概觉得这个曲子很有异国情调,听听听听这音乐突然没有了。

我说:那是一段小间奏,是连接前后之间的一个插句,不过还真的是相当特别呢。我们一起来再听一次这段间奏吧。当这段有趣的间奏即将结束,我们要听到的是极其优美的第二主题。

我其实常常想起当年在军营里面听到这段音乐手舞足蹈的业务室,以及刚才那个有趣的小插句。

在那段音乐里,没有古典,也没有现代,也没有流行。所有的标签都被拿了下来了,只有一段让他打从心底喜爱的音乐。

如果他愿意继续欣赏这类作品,不是肖邦,不是贝多芬,不是巴赫,普罗科夫耶夫就是他的入门曲,而这样的人我见过太多太多。

人人都可欣赏古典音乐,根本没有门槛,或者是资格的问题。

就像《海边的卡夫卡》里面,星野听到贝多芬《大公三重奏》这个桥段,我相信村上春树安排这段情节,意义绝对有更多,星野跟那个奇怪的文盲中田先生的关系,或许也正是鲁道夫大公和贝多芬,也更是一般听众和古典音乐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能对古典音乐先前并无任何认识,对于作品的创作过程,或作曲家的人生经历一无所知,甚至觉得这种音乐就像是中田先生非常古怪,脑筋短路,非常奇特,不知道在干什么。

但是只要能够怀着自然的好感,你就会自然地被这种音乐所吸引。或许古典音乐的表现方式和我们有些距离,毕竟那个可能是两三百年前的创作,但是在这种方式里面仍然有某种牵引人心的东西,最后甚至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

再让我说一次,你不需要有任何的身份、地位、头衔、知识,只要你想听,你就可以欣赏古典音乐,这门音乐是为所有人而写作的艺术。

4.听古典音乐有什么好处?

在今天的节目里面要为大家所讨论的话题是:听古典音乐究竟有什么好处。

我知道每一次谈到要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给予诱因,要让人听古典音乐,或者是学习乐器、演奏古典音乐,大家创作了非常非常多的诱因。

在台湾有一句话非常著名的广告词,叫做“学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后来发展成“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

我们知道市面上有非常非常多的商品告诉你听莫扎特能够让你更聪明,考试更高分,听巴赫的音乐可以让你专心致志工作更努力,成效更好。

我们有各式各样音乐商品不断的在宣传古典音乐的好处,那么听古典音乐究竟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我的答案是没有好处。没有错,你没有听错,真的没有好处。

听古典音乐不会因为你听了这首曲子,马上你的三酸甘油酯指数就会下降,也不会听了这首曲子你就会立刻获得你想要的体重,也不会听了这首作品明天考试就考高分,单词就背的起来,做事情就不会忘,事业一帆风顺,没有这回事。

如果说听古典音乐能够带给大家什么必然或立即的好处,那实在是没有啊。

我每次在演讲都会遇到这样的听众,他会举手问我说,请问一下我对古典音乐有些兴趣,我买了一些书来看,我听了广播,在学校里面修了课,可是这样子已经过了一年了,我还是对古典音乐没有什么兴趣啊,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每一次面对这样的听众我的答案就是:那你就先不要听古典音乐了,而这个回答一出去底下通常是一阵哗然,这个人应该不是要来宣传或者推广古典音乐的吗?怎么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呢?

我虽然想推广古典音乐,但是我也有理智,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人就是不喜欢古典音乐,或者是他喜欢的音乐类型就不是古典音乐。

我也固执的相信,人会被一种艺术所吸引,如果那不是古典音乐的话,希望你赶快用你的时间去找到你所喜爱的艺术,可能是文学,可能是电影,可能是戏剧,可能是舞蹈,可能是绘画,可能是雕塑,可能是建筑。

总之,我希望大家能够尽快找到能够伴你一生你所喜爱的艺术,它会在你孤单的时候给予陪伴,在你胆怯的时候给你勇气,在你志得意满高兴的时候让你用清明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

古典音乐可以对你有无穷无尽的好处,前提是你必须真心喜爱它。

我自己也亲眼见过这样的人,我在伦敦读书的时候认识了一对日本夫妻,他们有非常成功的事业,在伦敦经营英文的语言学校。

可是这个日本太太的故事让我非常非常的惊讶,她来自非常清寒的家庭,穷到最后她的父母亲只能够接受社会救济,让她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就住到别人家里面。

有一天她在收音机里面听到了古典音乐的曲子,心上好像被什么敲了一下,从此之后她就不吃午餐了,省下每天的餐费去买最便宜的音乐会门票,开始了她的古典音乐欣赏之旅。

有一年,伟大的钢琴大师吉利尔斯造访日本,这位日本太太当年苦苦省了三周,买了最便宜音乐厅最高最后一排的票,即使如此她说可是吉利尔斯的琴音还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厚、那么美丽,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样的钢琴声。

我们听到的是吉利尔斯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就是这样美丽的琴音,就在那一晚这个日本太太确立了人生目标:我要去欧洲工作,那里天天都有古典音乐的演出,更有许多像吉利尔斯这样的大师。



钢琴大师伊米尔·吉利尔斯

于是她发奋读书考上顶尖的学校,毕业之后还不断学习外语,就是为了有圆自己的古典音乐梦。所以到最后她不只是会说英文,还会说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永远在学习。

至于最后为什么落脚伦敦呢,原因也是古典音乐,还有哪一个城市像伦敦一样音乐会那么多,票价又那么便宜呢?这是我真实的朋友,我前眼看到的例子。

艺术有用吗?我不会这样说,听古典音乐有好处吗?我还是不这样认为。

但是喜爱艺术总比不喜爱艺术要好,就像这位日本女士,音乐改变了的人生。不,应该说是她对音乐的爱改变了她的人生,而她的故事也可以是你的故事,音乐也可以换成文学、舞蹈、戏剧,任何一种艺术。

让我再说一次,喜爱音乐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能够培养一份终身受用的喜好,和自己心爱的艺术一起成长,无论阴晴顺逆都有陪伴,绝对是您人生旅途中最好的礼物,也是最个人化、最亲密的快乐。

这世间的荒唐每每超乎你我的想象,但请相信正是在那些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时刻,我们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舒伯特。

大诗人吕克特有一首著名作品,叫做《若爱是为了美丽》,诗人是这样说的:

若爱是为了美丽,可别爱我!去爱太阳,她金发闪闪;

若爱是为了青春,可别爱我!去爱春天,她年年年轻!

若爱是为了珍宝,可别爱我!去爱人鱼她拥有晶莹珍珠。



诗人吕克特

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如果音乐没有任何用途,不能让你考试加分、升官发财,你却仍然喜爱,为了音乐而音乐,而且爱而爱。

那么,吕克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就是诗人给我们最温柔、最美丽的祝福。

若你爱的是爱,那爱我,永远爱我,亦如我永远爱你!

感谢您收听今天的分享,让我在柴可夫斯基中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节目。

而在下一集节目里我将为大家讨论,如果听古典音乐没有必然的好处,但古典音乐是不是就是我们能够听到最好的音乐呢?

关键词:古典音乐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