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慎给文艺作品扣上“垃圾”的帽子

2017-04-18 15:49:53    工人日报  参与评论()人

给别人的作品“定性”、“扣帽子”是一些“文化人”热衷的事情。

不幸的是,随着“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些自诩有“欣赏品味”的普通人也沾染了这种恶习。

于是,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一部电影公映了,触摸不到一些“有文化”观众的欣赏底线,便被称为“垃圾”;一本小说付梓发行了,没有入到“有文化”观众的法眼,也被定性为“垃圾”;一首歌曲一部电视剧,一场画展一幕话剧……都有了成为“垃圾”的危险。

垃圾者,废弃无用之物也。如此评价别人的作品,私下说说,表达一下个人好恶,倒也罢了,坏就坏在有些自以为有权对别人作品评头论足的人,还觉得自己负有“教育”大众,提升大众审美水平的职责。于是,这些多少有些话语权的“文化人”,在媒体上、网络上或头头是道或畅快淋漓地痛批“文化垃圾”。一时间,“文化垃圾”和“经典”一样,满天飞了。

大众总是崇尚“文化”的,文艺作品一旦被“定性”,便臭名远扬,难以翻身。

从这个角度上看,“文化人”的话语杀伤力不容小觑。

想来,许多怀有难以遏制冲动的“评论家”们,非要一吐为快将别人作品定论为“垃圾”,原因有二:一者,以“文化优越者”审视别人的作品,达不到“我”认为应该达到的层次,“难入我法眼”的作品,一律称之为“垃圾”;二者,以“文化审判者”评价别人的作品,我不认同、我不喜欢,“难入我青眼”的作品,大笔一挥,统统判入“垃圾”之列。

这未免太草率、鲁莽甚至“失水准”了些。

以“法眼”看作品,用的是“我的”法眼,不是听众、观众和读者的“法眼”;以“青眼”看作品,用的是“我的”青眼,也不是听众、观众和读者的“青眼”。“文化人”尽可以不喜欢广场舞音乐,却不能妨碍“大妈”们喜欢;“文化人”尽可以不屑口水鸡汤文章,却不能阻止普罗大众从中拾获温暖感动;“文化人”尽可以厌恶无厘头的综艺节目,但这些节目却拥有一大堆“粉丝”……“文化人”的“法眼”和“青眼”不该也不能左右大家的好恶。

这是古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典故早就揭示了的道理,也是老百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谚语所要传达的意思。

有自己的欣赏品味是好事,有自己的好恶很正常,文艺作品大概也能分出优劣高低。但你尽可以不喜欢,尽可以厌恶,也尽可以以自己专业的知识作理性的批判,大笔一挥,将其审判为“垃圾”,却并不能显示出“文化”该有的胸怀与包容。

况且,以一己之理解与好恶定性某作品,也有弄巧成拙的风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外曾有许多大作家的手稿曾被退稿,退稿信中极尽嘲讽之能事;一些电影初映时不受待见,后来可能成为“经典”;文学史上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诞生时都是不受文化经典论者待见的“俗气”形式,千年后也被奉为经典……而天才的创作者,作品可能超越时代理解的极限。不能理解、难以理解而将之定性为“垃圾”,日后再看今天的言论,岂不“打脸”?

当然,这并不是要剥夺自由表达的权利,以自己专业的见地客观平和地分析作品的优劣特点,既让读者一目了然,又能对创作者有所裨益,这是一件皆大欢喜且有功德的事情。只是,公共表达中,给文艺作品扣上“垃圾”的帽子,不得不慎之又慎。

毕竟,先贤有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关键词:垃圾批评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24-05-09 09:53:01中法艺术交流,中国美术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