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从一夜爆红到躲进古庙,范雨素的草根文学路能走多远

2017-04-28 11:42:14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中华网文化频道综合】这两天,一篇叫《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范雨素是一位农民出身的作者,她是湖北人,来自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44岁,初中毕业,在北京做育儿嫂。文章写了她四十年来的个人经历,写她有文学梦的哥哥,写她不屈的农村强者母亲。

“不靠写文章谋生,原本只想挣点儿稿费”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从一夜爆红到躲进古庙,范雨素的草根文学路能走多远

这些年,从郑小琼、许立志再到范雨素,“打工文学”被许多读者所认知。但正如媒体人淡豹在谈她向范雨素约稿的经过的文章里所谈到的,范雨素和时下备受瞩目的这些标签化的工人写作不同,她的语言不是农民化的,她也不太写那些苦大仇深的苦难、反抗等主题。

因一篇《我是范雨素》成网红,为躲避媒体进古庙

谈及自己的意外走红,范雨素坦言,根本没想到会红,现在又紧张又不适应。有两家出版社连夜打电话找她出书,25日为接待来访者,她不得不专门请了一天假。

从一夜爆红到躲进古庙,范雨素的草根文学路能走多远

范雨素告诉记者,《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原文写她母亲的部分)她仅花了五个小时写就。谈及自己的意外走红,她坦言,根本没想到会红,现在又紧张又不适应。

皮村工友之家创办人之一孙恒认识范雨素多年,从昨天起不停地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他发微信说,“这两天来,全国各地的媒体扑向皮村,雨素不得不请假来接受采访,雨素说这是她生命中偶遇的沙尘暴。”“范雨素说,自己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寂寞生活,对于现在的关注‘太不习惯’,不过很感谢网友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

从一夜爆红到躲进古庙,范雨素的草根文学路能走多远

26日一早,范雨素被簇拥着送到了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化工大院的理想国出版社,商讨出书事宜。记者尾随追采,又从出版社赶到了位于北京皮村,只可惜始终未能见面。

孙恒在微信里说,“范雨素失踪了。从昨天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很多媒体记者突然来到皮村工友之家,从今早到现在,不停地接待记者和出版社的人……范姐,求求你,快快出现吧,大家都在等你啊!”

下午,范雨素托叫“小付”的友人向媒体告白:“小付,请转告诸位,因媒体的围攻。我的社交恐惧症,已转成抑郁症了。现在已躲到了附近深山的古庙里。你截图转吧。我不能见任何人了。”

从一夜爆红到躲进古庙,范雨素的草根文学路能走多远

范雨素与余秀华

范雨素的文学创作水平引发自媒体圈的热议,而农民诗人余秀华也疑似发布朋友圈,称不屑于跟对方相提并论。

此前,范雨素也曾公开评论过余秀华的创作水准。其在接受采访时称,“(余秀华)出名的那首诗叫《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那些媒体关注的点是残疾、情色,然后才是她的才华。”

从一夜爆红到躲进古庙,范雨素的草根文学路能走多远

同为湖北人、所谓底层身份和直指农村经验的文字,人们开始讨论“范雨素是下一个余秀华吗?”对此,余秀华对媒体表示,“我都不愿意和迪金森比较,何况是她。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余秀华看来,范雨素的文本不够好,离文学性差得远。

“草根文学”的力量

当下的文学变得越来越不好看,这不仅是文学语言上的隔膜,更重要的是文学写作与当下中国的现实和发展脱节,甚至严重滞后,读者甚至无法从一些纯文学作品中感知到年代。而《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不长,却描述了从50年代到当下,从母亲到范雨素,再到她的女儿,内容非常丰富,有史诗的味道,因此也让我想起萧红的小说。语言节制而清晰,感情隐藏在文字背后,就像她对自己的生活不卑不亢,没有苦情,有的是女性与时代、命运抗争的坚韧。三代女性,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遭遇到不同的困境,在简单的叙述背后,可谓句句扎心。

从一夜爆红到躲进古庙,范雨素的草根文学路能走多远

不仅是范雨素,许多打工者的文字,其实非常有力量。只是我们没有渠道去看到,或者说我们选择不去了解。这主要是由于弱势群体缺少文化活动的空间,很多文艺形式追求精英化、贵族化。别说社会底层,就是一般观众也被排斥在外。最终,本就受关注就少得可怜的底层,在影视剧、文学作品里往往被呈现为一些固定化的对象,或是温顺的绵羊,或是残暴的毒蛇。

因此,这些底层打工者,用文学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故事,对当下的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他们的写作让人们看到中国的另一面,看到生活在城市、社会底层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因为在主流文化景观中,基本上看不到工人文化、工人文学,即便是打工文学、底层文学也是非常边缘的存在。他们的作品都是个人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但其实他们的写作代表着千千万万进城打工的群体,也是普普通通劳动者的声音,可以避免被主流社会“他者化”和猎奇化。

从一夜爆红到躲进古庙,范雨素的草根文学路能走多远

对于这些工作紧张、为生机奔波的劳动者来说,用文字来表达依然是一种最容易实现的方式,也最廉价,最触手可及。文学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没有实际用处的,因为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像范雨素这么幸运,写得质量这么高。即便如此,也很难依靠文学改变个人命运。

撕不掉的身份标签

有人说她是又一个余秀华,也有人说她是又一个“民间语文”的创造者。有些人惊艳她素朴的文字、真挚的表达,有些人慨叹她需要面对的艰难和苦痛,还有些人开始思考她笔下触及的当代现实。惊艳之时,慨叹之时,思考之时,范雨素的作品已经和之前的很多作者一样,无形中被贴上了一个个标签:底层文学、打工文学、草根文学……

范雨素,或者说范雨素们,确实与一般写作者有着不同的抒写模式。她不同于普通打工者,她有一种自觉的书写意识,具有顽强的生命活力。写作对她来说,是纯然的精神需要,不是谋生的手段;她也不大关心那些抽象玄远的宏大命题,文辞也不那么雅驯,却有一种泯然众人又不无特殊的视角;加上人生阅历,便呈现出一种贯通写作与人生的俗世之美。

从一夜爆红到躲进古庙,范雨素的草根文学路能走多远

可见,底层、打工、草根……这些标签并非从天而降,没有道理。可以说,正是范雨素在社会底层的生命挣扎,正是范雨素在打工生活中淤积的苦闷和伤痛,才使其文字呈现出命运同路人的共在之感,这种基于经验厚度的写作,用文艺的方式应对着艰难苦痛的生存。

标签制造了范雨素,成就了范雨素。可是,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标签也是一种对范雨素的偏见、矮化和简单化。这些标签的潜台词是,底层居然也出好作品,打工者竟然也有文学。这些“她也行”的震惊冲击了文学生产背后的特权性,一种似乎只有知识阶层才拥有的特权。

从一夜爆红到躲进古庙,范雨素的草根文学路能走多远

底层、打工、草根……不是一种商标,作为一个写作者或写作群体,范雨素或范雨素们,需要撕掉那些标签,完成去身份化。这是平视范雨素带来的需要,也是让底层平等发声的需要。可是,他人肯为范雨素或范雨素们摘掉这些标签吗,或者说,范雨素能撕掉这些标签吗?

从之前其他打工文学作者的经历来看,刚开始的洛阳纸贵并不难,范雨素的一夜刷屏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可是,当范雨素最鲜活、最坚实、最有质感的一部分生活经验释放完毕,便会和之前许多打工文学作者一样,遇到一个结构性的悖论。

范雨素的意外“走红”是好事,但我们更希望底层劳动者能有更多发言权,而不仅仅是被高高在上的主流社会猎奇的对象。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