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一元购画”背后的互联网公益:当“精神残疾”和“慈善”成为噱头

2017-09-04 11:30:02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中华网文化频道综合】8月29日,微信朋友圈被一幅幅充满生命力、感染力的“小朋友”画作刷屏。此次“一元购画”募捐活动是腾讯公益平台发起的,由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患有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等病症的特殊人群创作的,微信用户可以用一元钱的价格“购买”画作,帮助这类特殊人群,保存成壁纸使用。短时间内活动捐款人数超过580万人次,筹款超1500万元。

事情看起来非常美好,也是一种良性的模式。网友评论,这是秀、晒、炫的朋友圈最美最温暖的刷屏。不过有心人总会质疑,这是一场“营销炒作”,所售画作不是这个群体画的,是有人代笔。善款的去向也遭到质疑,为何不是用于创作者本人身上,倒用在某些公益机构那儿。


“一元购画”背后的互联网公益:当“精神残疾”和“慈善”成为噱头

公益组织的品牌化之路

成为筹款人标杆的冰桶挑战还需要一桶水,拿得出手的捐款数和经得起推敲的社交圈,以致于后面直接沦落为名人间的社交游戏。而“小朋友画廊”则巧妙地规避了这样的风险,均值的小额降低爱心的门槛,平台内部资源的整合(腾讯公益和微信朋友圈)让我们动动手指就能完成对他人的帮助,降低了行动的门槛。而众筹平台和社交媒体这些媒体技术又让这“爱心之举”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我们只需要付出感动就可以完成对特殊群体的帮助,并且实时地“监控”自己付出的回报。

“一元购画”背后的互联网公益:当“精神残疾”和“慈善”成为噱头

腾讯平台的品牌效应,让许多人在行动前后都不关心发起人是谁,更别说去关注公益的目的是什么;至于帮助的对象中自闭群体和脑瘫的区别,是不是都是“小朋友”,更是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也是为什么在整个活动的发酵和传播过程中,精神和智力障碍群体被简化或误读为自闭症的“小朋友”,以及为什么各种关于患有自闭症的天才儿童的故事被调用起来丰富公众对这个群体的想象。

“一元购画”背后的互联网公益:当“精神残疾”和“慈善”成为噱头

而这“现象级”的成功以及随后的争议也把“无障碍艺途”World of Art Brut Culture(WABC)从背景带到了前台。比起钱怎么用的问题,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个公益组织究竟是一个康复组织,还是选秀工作室?如果是治疗,那么“变好”的标准是什么?该公益组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一元购画”背后的互联网公益:当“精神残疾”和“慈善”成为噱头

而与这些模糊的表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始人对成功的确定,他已经俨然把筹款的成功置换为这种教育+康复模式的成功;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取代了对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和有限性的反思和讨论。于是在人们的指尖之间,“一元钱购画”的公益活动背后,一个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地完成:几幅好看的画作被置换为特殊群体的“成功”或者“康复”的标志,被置换为对艺术疗法的肯定,被置换为对某个公益组织的肯定,于是品牌化之路开始。


“一元购画”背后的互联网公益:当“精神残疾”和“慈善”成为噱头

不要把“精神障碍”浪漫化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临床上首次描述孤独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

“一元购画”背后的互联网公益:当“精神残疾”和“慈善”成为噱头

但在为这些般的画作感动之外,我们还是需要理性——尽管孩子们的画作动人,但我们不应该美化孤独症,因为浪漫化反而会影响我们去关注但对于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教育上遇到的种种不便与限制。他们的生活,依然是艰难的,需要我们切实的关照和努力。

“一元购画”背后的互联网公益:当“精神残疾”和“慈善”成为噱头

一位从事特殊儿童音乐治疗的教师对“一元购画”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我当然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更多的重视和爱心,但是这样的宣传是起反作用的。似乎他们只是话不多,会有点奇特举动的人。很抱歉,自闭症一点也不美好。我接触到的孩子,大部分完全无法沟通,不要说拿画笔,就是叫他/她名字都没有反应。有的孩子会反复开水龙头,必须要一直听到流水声,不然就会做出极端行为,一些父母每天要保持警醒,这是很大的痛苦和无法言说的折磨。我还接触到一个孩子,已经成年了,但依然处于有需求只会喊妈妈的阶段,有一次在我这里当场解决大小便,这样你还觉得浪漫吗?”

“一元购画”背后的互联网公益:当“精神残疾”和“慈善”成为噱头

网友们每人掏1元钱做这次慈善爱心,善款能不能真正花到实处,谁知道呢?这能不能经得起推敲。据主办方的口吻,他们也没明确这笔善款具体怎么用,捐款主要是用于艺术疗愈项目,有可能部分用来支持建设一个原生艺术中心。“脑瘫”和“自闭症”是挺适合绘画的,但“艺术疗愈”能否解决这一群体的生理和心理问题,那则需要科学检验了。

“一元购画”背后的互联网公益:当“精神残疾”和“慈善”成为噱头

为何这类型的慈善公益事业在网上开展得蓬勃红火?一方面这激发起众多普通人的同情心,他们捐款做公益,感觉良好的认为做了一次爱心行为;另一方面,这些刷爆朋友圈的画作估计让大伙“上了瘾”,买回去做个屏保挺有新意的不是。

“一元购画”背后的互联网公益:当“精神残疾”和“慈善”成为噱头

这样门槛低、有新意、又能凑热闹的活动,网友恨不得一头热的栽进去,却忽略了善款的监管程序,“脑热”的爱心能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这有思考过吗?

关于自闭症儿童的话题还在发酵,在献出爱心的同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你愿意与一个可能大吵大闹的孩子同处一家餐厅、一个活动空间吗?如果自闭症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同在一个学校学习,你愿意吗?我们可以直面那些毫无美感的残酷吗?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