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心如止水,交朋友不挑不拣,工作得过且过,父母发来鸡汤文不拒绝不看不回复……这两周,所谓的90后不争不抢、不哭不闹、不卑不亢、不悲不喜、一切随缘的“佛系”生存火了。
表面上好像是一种镇定自若的修行,其实是自暴自弃,丧到骨子里的颓废文化。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妥协于这种颓废的佛系生存法则,关于美丑,利害,富贵,生死这些大问题,还有道系和儒系更适合你来修习。
1
儒系看到“人性向善”
儒家是一套标准的人文主义,就是把人的生命当做一切价值的基础,只能把人当做目的,不能把人当做手段来利用。
孔子很喜欢讲人文之美,强调文质彬彬,很真诚叫做质,有文化素养叫做文,文质彬彬,配合得恰到好处叫做人文之美。孟子强调的是人格之美,他说一个人充实之谓美,就是我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我该做的善,这样人格就会显得很美,值得欣赏。这是儒家的特色——美以善做为基础。
道系赞叹“天地大美”
道家认为,只要真实就值得欣赏,万物都是真实的,所以万物都值得欣赏。所以庄子会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句话说得非常透彻,天地之间有全然的美妙它不需要说话,四季春夏秋冬有明确的规则它不用商量。
小的美是指一种东西的美,大的美是无法描述的。天地之间的万物都在内,代表所有的东西都是美得不得了,但是它不用说话,不需要去宣扬、去介绍,它的美就看你能不能欣赏。所以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都有他美好的一面,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刹那都是不同的生命景观,就看你本身的心态如何了。
2
利与害这两个字,内容其实相当复杂。一般讲到利害,往往是落实在现实世界很具体的事情上。一个社会的利是有限的,就好像少数人得到富贵一样,儒家强调手段的正当,道家强调一种客观的趋势。
儒系见利思义
在《论语》里面经常出现利跟义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儒家都排斥利益,谁不要利益呢?但是要问该不该得,这就是衡量。这是儒家的想法。
孔子说要想成为理想的人要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利代表好处,危代表坏处,遇好处就要想该不该得,遇到坏处就要想是不是该拼命,不能说有坏处我就逃,那不行。
道系见利思害
道家不一样,它是“见利思害”。我只要看到利益就要想有没有害处。这是道家思想的特色。
道家说到利与害的关系,最简单的一句成语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后面有螳螂,螳螂后面是异雀,异雀后面是庄子我这个猎人,那我后面肯定还有人吧?他一想到这儿就吓了一跳,因为他已经进入到果园里面了,还没等他跑出来,果园的守门人便追了出来,大喊小偷。
很多人都像庄子一样,见到利益就忘了自己的处境。庄子通过这个经历告诉世人,这个世界都一样,一环扣环,你追逐这个利益,你后面还有更大的力量要对付你,你如果只看自己的利益,就很容易忽略掉你将来要付出的代价。
3
儒系修炼“俭”
人生活在社会上,一定存在有些人富有、高贵。孔子也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篇第四》4.5)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贫与贱,不以其道得之,不去”呢?儒家对于贫贱,有时候反而认为那是比较可以接受的情况;对于富贵,儒家反而担心,因为富贵容易让一个人耽溺在这种物质享受里面。贫贱,让一个人没有外在的依靠,他反而容易走向内心的修养。所以儒家对于贫贱不排斥,对于富贵特别担心。
富贵本来是好事,可以照顾很多人,可以像孔子说的,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你可以因为富贵而让自己的善扩张到更大的范围。但是你现在若因为富贵反而失去了真诚的这个心态,这实在是严重的得不偿失。
道系修炼“约”
道家对儒家这种理想也能欣赏,道家在讲贫与富的时候,要强调你对生活基本的要求是什么。你不要要求太多,因为你永远要求不完。你要常常记得多少钱足够,要给自己设限,否则的话你在这里面恐怕消耗很多生命的能量与资源,到最后也许可以得到一些财富,但是损失可能更大。就好像“隋侯之珠”一样,你用这么宝贵的生命,像宝珠一样地去打一只麻雀,就算你打到一只很大的麻雀,你的珠子也不见了。相比之下不是损失更大了吗?
人的生命有它内在的可贵,这是道家思想的重点,所以老子强调说,你要约束自己,尽量去除各种奢侈浪费,尽量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不是要你贫穷,而是要你在这种生活条件之上建构你生命丰富的内容,寻找生命里面最高的价值。在道家来说,就是要设法悟道。
4
炒作书画也好,炒作茅台也罢,这些资本角逐暴利的心态永不会停息,在当下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里,投资客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态度,当一个佛系路人角色,看看热闹,或者做个“旅行的青蛙”,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