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18年11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第五卷第五号上发表了这篇《随感录》。短短一千多字,先生酣畅淋漓的批判了某些中国人身上那种“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令人悲哀的心态。
在这些人看来,“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
整整一百年过去了,鲁迅先生言犹在耳,网络社会里这样的人,似乎从未见减少。中国社会,或许需要更多些先生说的“失败的英雄,韧性的反抗,敢单身鏖战的武人,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随感录三十八
文| 鲁迅
来源| 《热风》
配图|凯绥·珂勒惠支
01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除精神病学上的夸大狂外,这种自大的人,大抵有几分天才,──照Nordau等说,也可说就是几分狂气,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
“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至于对别国文明宣战,却尚在其次。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因为这种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的人,数目极多,只须用mob(英语:乌合之众)的长技,一阵乱噪,便可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