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成都94岁大爷补锅60年:做到做不动为止(图)

2017-02-24 13:31:25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靠手艺养活一家六口

杨成华今年已经94岁,祖籍乐至,十二岁开始就到成都来做工,“开始是学的做鞋,但当时人太矮了,踩不够纺布的线,又出来学修鞋、上鞋,但生意不好,后来1957年前后在市场上找师傅学习了补锅,就一直摆摊补锅到现在。”专注补锅60年,杨成华在附近老年居民中知名度很高。

据杨成华说,在那个年代,经济不发达,物资匮乏,大家都十分节俭,穿的用的坏了基本都要补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时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一口铝锅,要是漏了坏了,绝不会轻易地扔掉,都要拿来给补锅匠补一补接着用,所以补锅的生意就特别好,“买新的比补会贵很多,当时大家都没钱,只有拿来补。”王成华说道。

杨成华说,别看当时补锅的需求大,但活路做得也辛苦。一天从早到晚拿锤子敲敲打打下来,腰酸背痛手抽筋。慢慢地,找杨成华补锅的顾客越来越多。他只要开摊,几乎一坐就是一天,夏天满身大汗,冬天手冻得通红。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遇到补锅的兴盛期,那时候,他在学校门口摆着摊位,一条凳子、一把锤子,也不用吆喝,生意自然就来了,每天来补锅的人都要排队。那时,王成华从没有为生意发过愁,“来我这里补锅的人一天最多有五六十个,当时补一个锅差不多能赚1块钱左右,一个月下来,一家人的生活费基本就够了。”就这样,年复一年,杨成华靠着这个小摊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六口人。

C 生意转淡

经常一天没一个客人

对补锅人来说,好手艺离不开称手的工具和不断的练习。在杨成华的小摊上面,摆放了放着不少的“装备”,有锤子、起子,有螺丝钉、锅把手,还有一个像羊头骨的工具,是杨成华用来补锅底的。据杨成华介绍,平时补锅底时是用一片铝皮包裹住铝锅,一手握着锤子,一点点敲打,将新锅底慢慢“粘”到旧锅底上。完全借助手工把铝皮严丝合缝地贴在破损处,用上几年也不会脱落。“既要敲准,又要掌握好力道,用力均匀,否则就会导致锅底变形,用不了多久就会掉。”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