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这几个字被错写了上千年,但99%的中国人都没意识到

2017-07-18 14:37:23    不正经国学  参与评论()人

据说仓颉在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汉字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既说明了汉字强大的生命力,又说明汉字本身具有的灵力。汉字不仅有音、形、义的内涵,更是融入了国学的智慧,蕴含了古人伟大的哲学思想。

聊举几例:比如说“富”字,就包含了“一半是福,一半是灾”的思想,这就是俗话说的“富贵险中求”。而这个俗字,为人谷,以人与谷的关系定义“俗”,人不能无谷,故亦不能免俗。如亦免俗,则已非人,弗人者,“佛”也。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符号到甲骨文,再到金文到大小篆体、隶书到楷书,前后历经近万年,在这过过程中产生了8万多的汉字,如此浩大的工程,出点小差错是再所难免的。

比如“射”与“矮”。 射”身寸,分明就是矮的含义,读音为(ǎi);而“矮”字形矢委,矢者,箭也,委者,放也,显然表意为“射”,读音为(shè)。这两个字是不是弄颠倒了呢?

传说是有一次孔圣人在给弟子上课时喝醉了酒,把这俩字教颠倒,当他酒醒后大吃一惊,但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也就将错就错,千百年来。这两个字以讹传讹,流传至今。



小心我弹你老二!

又据传说,孔子和佛祖如来打赌,看谁识的字多?如果谁输了,就要被对方弹一下脑门。

先由圣人写了一个“矮”字,问佛祖,佛祖说念“ai(矮)”。圣人说 “不对,应念 she(射)! 矢乃箭,委乃放,箭从弓上放出去,当然是射。”。佛祖问:“那ai(矮)字怎么写?”圣人写了一个“射”字说:“这才是ai(矮)嘛。身子只有一寸之长,不是矮吗?”佛祖输啦,于是伸过头去让圣人弹了一下,所以至今如来的脑门上还有一红点呢。

轮到佛祖出题啦,佛祖写了个「出」字,圣人念“chu(出)”,佛祖说,“不对,应念zhong(重)!” 两座山叠在一起,压力山大当然是重喽!”。

圣人问:“那chu(出)字怎么写?”佛祖写了个「重」字说,“这才是chu(出))嘛,人在千里之外,当然是出门出喽!”这次圣人输了,该让佛祖弹脑门了,可是等到佛祖伸手要弹的时候,圣人早已溜之大吉了,所以佛祖的手现在还伸着想弹圣人的脑门呢!咳咳,以上两则完全是段子。关于这四个字是不是汉字史上的冤假错案呢?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射”“矮”之争,最早出自清人沈起凤的笔记《谐铎》第七卷:“锦屏女子叶佩纕,有夙慧,七岁就傅读书,通妙解。尝谓师曰:‘古人造字,会意象形,而有时亦多误处。’师询其指。曰:‘矮字明系委矢,宜读如射。射字明系寸身,宜读如矮。今颠倒字义,岂非古人之误欤?’”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个汉字史上的BUG竟然被一个七岁女童发现了!这个究竟算不算BUG呢?

让我们回放一下汉字史:先看射字,甲骨文中就是“张弓搭箭”的意思。而金文中又在弓箭之上加了一个手(又),让射的这个动作更具体了。但是从篆体开始,弓字演变成了“身”,“又”演变成了“寸”。这个演变有点突然,以至于后来《说文解字》无法自圆其说,只能强词夺理“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篆文射,从身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这是因为甲骨文的发现是在清末,而许慎的东汉,并不知道“射”字的源流,以至于射字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其实,小篆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射字说的不太通,于是又创造了射的另一种写法,左身右矢的“身矢字。还有个很罕见的写法,左边是正确的弓字,右边是个又(又也是手,没有错误)“身又”字,也许正是由于这个过渡期的身又字,又加速了“射”字向错误的方向进一步演变。那么矮字是不是“射”字的本体字呢?



矮字源流

看上图,“矮”是个会意字。矢本意是箭,因为箭要求非常笔直,因此古人常用箭来作为尺度。如以矢为偏旁的字:“矩:画直角的工具”“ 矫:原义是把箭揉直的工具。”“矱:蒦声,yuē,含义为尺度,法度。”再看矮字的源流:甲骨文中并没有“矮”字,而篆书中的“矮”与今天的矮字已经大致相同,女上有禾,立于箭旁,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量身高呢?从字义讲,女捧禾的“委:字表示祭祀,也有谦卑、低之意,与“矮”义相近,所以说应该说矮字在传袭上是没有任何疑点的。.至于“出(chu)”与“重(zhong)”,就更无任何异议了。在甲骨文或金文中是脚板从洞穴出伸出来,表示“走出、出来的意思”。 重是形声字,重字下里实为繁体的东字,由“壬”与“东”组成,本义是是厚的意思。此外的例子如“牛”(单角为半)与“半”(双角为牛),也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发生的自然演化,为严肃的国学提供一点欢乐罢了。



关键词:错别字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