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漕运衙门

2017-12-28 19:40:04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全国漕运总管机构在淮安

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如此漫长的内河水运线,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督管水利与漕运事务是不行的。明清两朝就设置了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漕运总督,此官职始设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驻节于南直隶淮安府城(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不仅管理跨数省的运河沿线,而且还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漕运总督在明代和清初兼庐凤巡抚,管理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以及徐州、和州、滁州;自1860年(咸丰十年)起,漕运总督还节制江苏长江以北诸镇、诸道,而各省的督粮道都隶属于漕运总督,可谓位高权重。

漕运总督府设于淮安,是看中其位于南北水运的枢纽。据《重修山阳县(淮安的旧称)志》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当时,千万艘粮船衔尾而至淮安,入淮北上。粮船卸载之后,再装满盐运往南方各地。这样既解决北方粮米缺乏之苦,又可将北盐南运,使淮安成为漕运、盐运集散地,客观上形成了在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

不过,漕运总督的官署并不叫总督衙门,而是“总督漕运部院”,遗址位于现江苏省淮安市,占地约三万平方米,与当地的标志性建筑镇淮楼、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其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严谨。按清代官场规矩,人们尊称漕运总督为“漕台”,因其领兵,故又尊称为“漕帅”。又因其兼兵部侍郎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出行仪仗、官衔灯笼署“总漕部院”。沿海收粮起运、漕船北上、视察调度、弹压运送等,均需总督亲稽。每年漕船北上过津后,漕运总督要循例入觐皇帝,汇报漕粮完成诸事。咸丰年间,因战事频仍,咸丰皇帝特令漕运总督节制江北镇、道,这是漕运总督权威最重之际。漕运总督不受部院节制,向皇帝负责,可专折奏事。直到光绪三十年漕运全停,漕运总督才被裁撤。

由于漕运总督一职非常重要,明清两代多选能干官员担任。明代名臣陈瑄、李肱、李三才、史可法均担任过此职;清代施世纶、琦善、穆彰阿、思铭、杨殿邦等人也先后任过漕运总督之职。漕运总督权力显赫,不但管理漕运,而且还兼巡抚,因此也称漕抚。总督漕运部院机构庞大,文官武将达270多人,下辖储仓、造船厂、卫漕兵厂等,共约两万多人。最有名的漕运总督是阮元,他是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他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