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漕运衙门

2017-12-28 19:40:04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清兵初入关时,立足未稳,加上大肆推行“圈地”政策,遭到百姓反抗。清廷在通州设十三营,由总兵统率,其驻扎的总兵府就是明代的尚书馆。康熙年间,因此处北毗西仓,西近后南仓,东临中仓,故将此改建为仓场总督衙署。每年春至秋季大运河漕运期间,户部委派总督仓场侍郎满汉各一员与都察院遣巡仓御史满汉各一员,共四位大员至此总理漕务。仓场总督衙署下设东科、西科、漕科、详科、印科等5科,共同办理漕运事务。仓场总督衙署内建有理事厅一座,恢宏轩敞,为四名朝廷大员共同议理漕运、仓场等事之处,远近闻名,遂称为四员厅,在四员厅附近的街巷遂称为四员厅胡同。

在四员厅共议漕运的大员中,都察院所遣的巡仓御史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清初继续沿用明朝的审计体制,分设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前者侧重于地方和军队的监察审计事宜,后者侧重于中央机关的监察、审计和纳谏事宜。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将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审计大权一统于都察院,使都察院在机构、地位和权威等方面,都比以前有所加强,其主要职责是“纠察百僚,纲维庶政”。都察院下设15个监察御史,以及巡仓御史、巡漕御史、巡盐御史等职官。其中,15个监察御史分别负责管辖内的审计监察事务,又分领对内阁、六部、诸院、寺、府的审计监察事务。巡仓御史、巡漕御史、巡盐御史等各自负责某一特定的审计监察事项。

漕粮事务在清代一直弊端丛生,著名书法家包世臣还写过《剔漕弊说》,称清代捐官大都集中到漕运等几个衙门,纯属“借帮丁脂膏”,逢关过卡,运米入仓,处处勒索,“沿途过闸,闸夫需索,一船一闸,不下千文”。除此之外,粮仓是一些官员眼里的肥肉,以次充好、变卖漕粮、中饱私囊时有发生,以至于通州地区一度兴起酿酒业,并形成大烧酒胡同、中烧酒胡同和小烧酒胡同,还有东麦芽胡同和西麦芽胡同。直到漕运停止后,通州的粮仓废弃,该处的酿酒业才逐渐没落。

正因为漕运舞弊严重,巡仓御史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其职责是掌稽察京帅禄米仓等十二仓及通州中、西二仓,审核其出纳情况,禁止盗窃,厘除弊端。可惜的是,有清一代,围绕粮仓发生的弊案层出不穷,电视剧《天下粮仓》就演绎了围绕粮食接连发生的“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惊世奇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