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腊月初一。
腊月就是农历十二月,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所以,有一句老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
十二月之所以被称为“腊月”,是因为古人在这个月要进行“腊祭”。
“腊祭”的对象,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
“腊祭”时,人们虔诚地奉上各种祭品,来答谢祖宗与家神的保佑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康宁。
“腊”字有三种含义:
1.“腊者,接也”,寓意是新旧交替。
腊月是一年的终结,同时也开启着下一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要长一岁,小孩子都高兴,因为朝着长大又前进了一步;对成人来说,不免感叹“岁月是把杀猪刀”。
但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快乐地长大,或者优雅地老去,开心面对每一天!
2.“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祖祭神。
祭祀表达的是感恩和敬畏。我们今天几乎没有了祭祀活动,但是我们仍然要懂得感恩和敬畏。
3.“腊者,逐疫迎春”,意思是驱逐疫病,健健康康地迎接春天。
腊月初一,咬灾
过去,腊月初一有“咬灾”的习俗。
腊月初一当天要吃爆米花、炒瓜子、花生、黄豆、大豆、鸡蛋等食物,老人们也称之为“咬炒炒”,据说这样可以消灾避难。
谚语说:“腊月初一不吃炒,一个起来一个倒;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
这里的“蹦”,其实是“崩”。
在腊月初一的前一天,家庭主妇就把能炒食的大豆、爆米花等准备好,睡觉前放在炕上。
初一早晨天亮前,一家人不论老小,凡是能咬动“炒炒”的人,都趴在被窝里,一言不发地“咬炒炒”。
这时,家家户户的室内就发出了“咯嘣咯嘣”的响声,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风俗奇观。
“咬炒炒”的习俗,来源于古时候的瘟疫流行。
传说每年腊月初一凌晨,玉帝就派瘟神到人间降瘟(病)。但瘟神只能奉旨给人降瘟,不能给牲畜降瘟。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个秘密竟然泄露到了人间,于是人们就在瘟神降瘟时咬起“炒炒”来。
瘟神来到百姓住所前,听见房里“咯嘣咯嘣”地响,以为是牲口在吃草呢,就不再降瘟,走开了。
中国人食用爆米花的历史已经一千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