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人物 > 正文

他的大半人生岁月与词典难舍难分

2016-07-30 00:07:27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 复旦教授、《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去世,享年76岁

1940年出生于上海2016年7月28日病逝于上海,享年76岁

《英汉大词典》第一版

7月28日下午1时39分,英汉大词典主编、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陆谷孙先生在上海新华医院去世,享年76岁。据复旦大学方面的消息,陆谷孙先生的追悼会将于8月1日在龙华殡仪馆举行。

陆谷孙一生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专于英汉词典编撰和莎士比亚研究。由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是我国独立研编的最大的一部英汉词典,这部词典跳出了多年来双语词典编纂以外国某一部词典为蓝本的编译套路。1991年两卷出齐后,词典规模达词条20万,共5000页,近2000万字,畅销数十万套。

复旦最受欢迎的教授

“在我眼里,他是最最伟大的学人,没有之一。”复旦大学英文系讲师、现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朱绩崧告诉早报记者,他还在微博上写道:“今世原非父子,来生犹是师徒。”

许多人在英语学习阶段都使用过陆谷孙的《英汉大词典》,对他的了解和尊敬,也源于此。然而,在编纂词典之外,不少复旦学生都记得,他是一个好老师。

陆谷孙教授总喜欢在采访中说:“我喜欢教书,我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有一年,复旦大学评选“十大最受欢迎的教授”,陆谷孙当选十大之首,这让他非常高兴,他说,“我一生中得过不少奖,但这次活动完全是‘民办’的,是给我喜悦最多、让我最感动的一次。”除去带研究生,给本院系学生上课,他也为其他院系的一二年级本科生上公共课,他在课堂上的影响不只在复旦大学外语学院。

复旦中文系95级学生方婷回忆:“很自豪地说,我的大学英语课有不少是陆谷孙教授上的,当时复旦正在推行‘名师上普课’(名称是我自己总结的,其实就是让那些著名教授来给本科生上通识课),我们一二年级基础课都是文史哲打通一起上的。而我们的‘大学英语’老师吴晓真是陆老生的得意门生,所以我们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幸能听他上公共英语课。”

复旦95级中文系毕业生吴佳说:“记得有次大概正讲到残疾人的译法,陆先生说,通行的译法是the disabled,但是这种译法带有歧视意味,他觉得有一种更好的译法叫做the otherwiseabled,因为这些残疾人并非失去了能力,他们还拥有其他的能力,甚至在有些方面他们的能力还超过了我们一般的人。”

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谈峥是陆谷孙带的第一个博士,他对早报记者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恩师总热于帮助学生,“有求必应”。“我读书时,不管翻译还是写文章,请他修改,他就一定会帮忙。一般老师就以工作忙碌推辞了,但他不会。”还有很多学生在出国留学前会请老师帮忙写推荐信,“他都是亲自起草推荐信。”“他很强调细读文本,要读深、读透,细到原文的一字一句。”谈峥坦言这套方法至今还影响着他。如今他在教学生时同样也会强调这一点。

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作家黄昱宁在电话里十分难过地表示:“严格地说我不是他的学生,我不是复旦英文系毕业的。但我母亲是他的学生。”她回忆起自己和陆老最早的缘分,“他比我母亲大不了几岁。我以前就听母亲说他是复旦的传奇人物,他对英文的娴熟程度不仅让学生叹服,也为很多外国人称道。说他是‘一代宗师’,一点都不过分。”

“他有家人在美国,其实他完全可以去美国享受更好的医疗和生活条件。但他一直在这里,做老师,编词典,真的,一直到走。”黄昱宁感慨,这么多年了,陆老的口碑从母亲那代到自己,再到更小的一辈都没有改变,“他真是个挺完美的人,最不完美的就是他走得太早了。”

编了30年词典

陆谷孙先生曾说,他觉得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对于这一被英语词典鼻祖约翰逊称为“无偿劳作,虽成无荣”的工作,陆谷孙一做就是30年。

这两三年,陆谷孙教授的身体一直不是太好,但在2015年8月19日的上海书展上,由陆谷孙教授主编的《中华汉英大词典(上)》举行了首发式,他亲自来到现场,做了一个简单的发言,内容依然和他的词典编撰理念有关。

关于怎样才是好词典,他说,如果买到或者需要一本汉英词典,不妨去试试——查十个词,皆有,或者十之八九个都有,“我觉得这本词典基本就非常有用了。十个词里,两三个才有,其他的没有,那这本词典没什么用。”

在发言的最后,陆谷孙对大家说,“我已经这把年纪了,刚刚毛尖讲到祝我健康,大概健康是不大会了,只能祝我‘亚健康’‘勉强健康’‘还过得去’,明年别来了,太太平平在家里面养老吧。这才是真话。”今年的上海书展又要开幕了,如今再回想陆教授在去年上海书展上讲的这几句话,竟一语成谶。

陆谷孙教授在上海有个“老神仙”的雅号,朱绩崧说,这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一个编辑起的,“或许有时陆老师给人的感觉确实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从复旦大学外语学院首任院长的职位上退了下来,他更有理由对文山会海说‘不’了。这两年,每当我拿着某些所谓学术机构的大红烫金邀请函,去他‘洞府’(老宿舍楼底层,采光欠佳)领‘法旨’时,他总是慢悠悠,笃姗姗,抽出一根硬中华点上,等烟浓得要他眯上眼时,才吐出一句‘我看还是算了吧,侬去帮我寻只理由——这样,就讲我去美国探亲了!’”

大学才开始学英语

1940年,陆谷孙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我出生于日占时期的上海中行别业(旧中国银行的员工宿舍,近万航渡路623弄)。因汪伪储备银行某科长遭暗杀,日伪对中国银行实行报复而扫荡中行宿舍,我家遂匆匆搬离,迁入建国路合群坊。”陆谷孙曾回忆说。

从很小时候起,父亲陆达成开始教陆谷孙看图识字,用的教材是当年自己中法学堂的奖品《拉封丹寓言》;稍后又教《三字经》《百家姓》《对子书》等,督促背诵唐诗,还讲《最后一课》等爱国故事。

陆谷孙与父亲的感情和关系非常特别,他说父亲是个非常骄傲的人,但却一贯秉持“以学为先”。

陆达成学的是法语、做翻译,这对陆谷孙之后选择语言专业也有很大影响。陆谷孙中学六年学的是俄语,1957年,17岁的陆谷孙考上了复旦大学外文系,从零基础开始学英语。

1965年,陆谷孙硕士毕业,被分配在外文系留教。紧接着的“文革”中,陆谷孙作为“逍遥派”,忙着看各种书。1970年,陆谷孙在家庆祝女儿满月时,两名红卫兵闯入家门,将其押送到长兴岛劳动,理由是陆谷孙为“裴多菲俱乐部”成员。一个多月后,陆谷孙因为出身清白、没有海外关系和反动亲属,得以释放。

就是在这一年,陆谷孙进入了由工宣队领导的《新英汉词典》编写组。

2014年,陆谷孙教授曾向早报记者回忆起编《新英汉词典》的伊始:“要遵循几点,比如赤脚医生好,‘五七’干校好。美国的帝国主义和苏联的修正主义一定要批判。领导会拿着个小本到编写组问,你们看,批判到百分之几啦?美帝苏修的批判句子比例要大致持平”,“后来排字已经排成样子了,我们看这个字典实在没用,于是决定偷偷地‘救’这本书。”

1975年,《新英汉词典》面世。尽管词典中有不少“中国式英语”和“政治英语”,但外媒还是通过这部词典注意到了中国的变化。

同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大型英汉双语词典编撰工程启动。

从《新英汉词典》到《英汉大词典》

《英汉大词典》是1975年国家下达给上海的重点科研项目。1976年3月,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师范大学(上师大和华东师大合并时期)抽调16人,成立《英汉大词典》筹备组。1977年9月,正式成立编写小组,共有成员68人。《英汉大词典》的编撰发轫于“文革”结束前的1975年,正好顺应了当时“辞书荒”形势。

大词典编纂伊始,组址设在复旦大学东北角被废弃的实验楼内,人称“复旦西伯利亚”,“文革”结束后,才搬迁至当时的市委文化“五七干校”(即今上海社科院)。

陆谷孙教授在《大型双语词典之编纂特性研究》一书中回忆:“在这几年里,不论是寒冬还是酷暑(电扇要吹散卡片故必须慎开),不论是寒暑假还是大年三十,总可以在社科院的几间办公室里看到‘无害的苦工’们的身影。看到他们殚精竭虑,认认真真地编写、审改、校对每一个条目,甚至常因‘一名之立’而‘旬月踌躇’。”而作为主编的陆谷孙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为集中精力,一不出国,二不另外搞书,三不在外固定兼课,“而且部分白天、晚上、星期天或节假日,全身心加班加点地投入了繁重的审稿和改稿工作。”

小组最多时候有100来人,很多是没有去五七干校的老教授,等到“文革”结束,这些成员又陆续离开。 永久性减员和暂时性减员问题曾一度成为编写组的瓶颈问题。1991年《英汉大词典》两卷出齐后,词典规模达词条20万,共5000页,近2000万字。编写组也于1991年12月31日撤销。

1978年,38岁的陆谷孙跳过讲师,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当时他正在淮海中路的上海社科院编写《英汉大词典》。

“破格提我,说实在的,大出意料。”陆谷孙曾说,后来知道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的主要依据是,他是《新英汉词典》主要设计者和定稿人之一,还有就是他已经在“文革”中翻译了百万字的材料。

1993年,陆谷孙又被提为博士生导师,当时的老校长谢希德等几位专家学者以复旦仅有《历史地图集》(谭其骧)和《英汉大词典》两项得国家社科一等奖为由,把陆谷孙的职位提了上去。

微信公号“复旦外文”在昨天下午发了一篇悼念陆谷孙先生的文章,文中提到,1991年编完英汉词典的陆谷孙去香港,遇到搞对外汉语的安子介先生,安子介跟陆谷孙说,“既然编了英汉,为什么没继续搞汉英?像你英语这么好,不继续搞汉英可惜了,林语堂、梁实秋他们英汉、汉英都做过。”这句话一下子激发了陆谷孙做汉英词典的想法。他1999年,陆谷孙带领学生和其他同行一起开始了《大中华汉英词典》的编纂。到了2015年上海书展,这套词典也终于出版。

2014年,陆谷孙教授获得两年一度的上海学术贡献奖,当时他的身体已欠佳,时常入院治疗,即便如此,陆谷孙教授也没停止词典的编纂构想,大半人生岁月,与词典难舍难分。

“书还是爱读的,文章还是要写的,人文关怀不会失落,学术的热烈追求和思辨的纵深薰修永无止境。所谓‘闲云野鹤’者,也绝非空睇风云,长唳无已,而是对眼下急功近利狂躁进取的一种间离,对茕迷闹汩的一种自我惕励罢了。” 陆谷孙教授这样评价自己。

“敏而好学,赤子之心。”陆谷孙的女弟子、复旦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丁骏这样评价老师。

上周末,陆谷孙教授突发脑梗入院,情况非常危险。7月27日,女儿从美国赶回上海探望深度昏迷的父亲。

对于死亡,陆先生曾引用过法语文学翻译家徐和瑾翻译普鲁斯特的一句话:“即使你在坟墓里面,你的生命力还在爆发。”同时,陆谷孙希望:“最好是人在坟墓里面,还有一点生命的冲动。”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