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思想 > 正文

冯骥才跨界对话诺奖得主:在创造性上科学与艺术没有不同

2017-02-27 09:35:59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中新社天津2月26日电题:冯骥才跨界对话诺奖得主:在创造性上科学与艺术没有不同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我想表明立场,我们的生活一样,在创造性上科学与艺术没有不同。”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雷泽·斯托达特25日晚间在回应“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区别”时,这样答复: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拥有创造力,大家都曾经历痛苦失败。

当晚,身穿红色唐装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雷泽与西装革履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相聚天津大学北洋大讲堂,共同展开一场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对话。

两人先表达了对科学和艺术的看法。冯骥才觉得,科学关注物质世界,人文关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弗雷泽则称,科学家同样会受美和艺术的启发,实际上自己的化学研究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和艺术的启发,比如图画、雕塑。科学家通过研究把对美的感受表达出来,这种欣赏也许超过了很多人文学者对科学的欣赏。

主持本场对话的原央视“名嘴”王志抛出问题:作为艺术家、科学家,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冯骥才称,艺术和科学最终还要回到人的身上,它在人的身上是统一的、融合的,弗雷泽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同时又充满了艺术的气质,有很多艺术的情感。

弗雷泽现场吟诵了英国诗人吉普林享誉盛世的诗歌《如果》,他用这首诗表达看法。“你要知道,面对成功很容易,但是难的是面对失败。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我们都是人类一员。”弗雷泽·斯托达特说。

他还表示,自己很难区分什么时候是“艺术家”,什么时候是“科学家”,“我只是一个完整的人,我的灵感一方面来自米罗、毕加索,来自贝多芬的奏鸣曲、交响曲,另一方面也被制造从未出现过的物质的想法所激励,艺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在抽象世界中工作。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不易,科学家在不断寻找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方式。”

弗雷泽认为,人文领域的人们应该开放思想,生活的点滴之美关联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学、工程学。不管艺术家和科学家,大家都在探索中得到了快乐。

“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科学与艺术会越来越专业化,从专业上,他们似乎会越来越远,但最后还要落在人身上。”冯骥才指出,在未来的日子里,人类会享受更多科学与艺术的成果。他引用福楼拜的一句话,科学与艺术总是在山顶重逢。所谓的山顶就是在人的身上,发展到最高的阶段,最后在人的身上重逢。

两位分别来自中西方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均认为,只有科学和艺术双翼齐飞,社会才会更进步。(完)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