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老北京如何关停“污染企业”?康熙颁旨关闭黑窑厂

2017-03-17 09:34:32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户力平

打磨厂因噪音及烟尘污染“为民不安”被关闭

打磨厂街位于前门外东侧,形成于明代,属正东坊,因有许多打磨铜器和石器的作坊而得名,清朝沿用。打磨厂街以祈年大街为界,分东西两段,称东打磨厂街和西打磨厂街。

明永乐初年,今天的前门、崇文门外是京城的南郊,多为乱葬岗子和菜地,但已出现较为分散的民居。居民多来自京城西南的房山一带,房山多山,盛产各种石料,且以大石窝村的石材质地优良,历史上曾经是皇家御用石材。自隋末云居寺刻经开始,历经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大石窝村民多以采石、石刻为生,祖辈相传的石工技艺有敲、打、磨等。明永乐年间,今天打磨厂一带只有几十户人家以及寺庙和大车店等。由于这里往西北不远是丽正门(正统年间改称正阳门,俗称前门),东北是文明门(正统年间改称崇文门),来自房山大石窝的石工便在这里开设作坊,打磨石器出售。石工们从房山一带运来石料,有的打制石磨,有的开制磨刀石。当时,碾坊、豆腐坊、酒醋作坊、大饭馆以及宅门大户都自己磨面,需要大小石磨,而磨刀石几乎是家家必备的家什。一些手艺高超的工匠还专为王府、大宅门打磨饰物,如石狮子、门墩等。因这里紧邻京城,所以打制石磨和开制磨刀石的生意很兴隆,此后又有磨制刀具、打制铜器、铁器的作坊在此经营,因沿街的店铺多从事石器、铜铁器的打磨,俗称打磨厂。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开始修建北京城的外城,打磨厂一带变成了城里,此时前门、崇文门外已形成大面积的街区,居民增多。到了明末清初,南城已是街巷、商铺、会馆密集,居民众多。石器、铜铁器的打制要经过切割、打磨、钻孔、雕刻、抛光等多道工序,由此造成噪音和粉尘污染。当初在前门外开设打磨作坊时,还是人烟稀少的郊外,变成人口密集的城区后,打磨作坊没日没夜地打制石器、铜器、铁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为此时常有人到兵马指挥司“投诉”,说打磨作坊动静儿太大,烟尘乱飞,很是“扰民”,应将其迁出。

清初沿袭明制,设五城兵马司,隶属都察院,负责巡查京城内东、西、南、北、中五城的治安管理、审理诉讼、缉捕盗贼等事,街巷不安当然也归其负责。兵马司官员巡查后,将打磨厂噪音烟尘等问题上报到都察院。都察院遂令兵马司告知所有打磨作坊“或歇业或迁出,无以扰民”,随后,石器打磨作坊相继关闭,或迁出城里,但仍有一些铜铁作坊经过“疏通”关系,继续经营,多年后才逐渐关张。

这些打磨作坊关闭或迁出具体是什么时候?有的说是顺治年间,有的说是康熙年间,还有的说是清末。清人笔记《南城琐记》称:“打磨厂石作或康乾时遂已消失,皆因为民不安,令其歇业,石工返于京西者居多,唯打磨厂之名尚存。”而清末《燕京杂记》称:“打磨厂临近崇文门,尚无石作之业,石器打磨为民不安宁,早已迁出,至今该处刀具店、五金行等尚存。”

康熙皇帝颁旨

关闭污染严重的黑窑厂

黑窑厂位于陶然亭公园北门北边,因早年间开设窑厂得名。由于这里的窑所烧制的砖瓦颜色皆为灰黑,有别于其他彩釉、琉璃,故称“黑窑”。据《北京古代建筑史话》载:早在金元时期这里就有窑厂,明永乐皇帝在北京建造宫殿,修筑城墙时,工部衙门设立了五个制造砖瓦的窑厂,黑窑厂是其中之一,以烧制灰瓦、大小开条砖、斧刃砖为主。《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六十一《城市(外城北城)》载:“黑窑厂为明代制造砖瓦之地。曰黑窑,别于琉璃、亮瓦二窑也。本朝之制,琉璃、亮瓦窑皆仍明旧,至各工程砖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奉旨,均交窑户备办。”《明诸司职掌》则记载了黑窑厂每窑的概况:“黑窑,每中窑一座,砖瓦之属二千二百,计匹八十八工,五尺围芦柴八十八束。”

烧制砖瓦需要燃烧大量的芦柴和煤炭,浓烟中含有大量灰尘,升空后四下飘散造成污染。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清康熙年间黑窑厂经营了200多年,除了造成南城一带的环境污染外,窑厂北部的多个大小土山,因窑厂取土而几乎挖平,遂形成街巷。特别是北面不远的琉璃厂一带已发展起来,形成店铺林立、人口密集的文化街区,黑窑厂烧窑时遇有南风吹起,漫天浓烟向北飘浮,灰尘四散。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工部上奏:“黑窑厂不宜在此开设,拟以关闭。”康熙皇帝颁旨:“五大厂”中暂留琉璃厂,黑窑厂与神木厂、大木厂、台基厂均予撤销。

但黑窑厂“交窑户备办”后并未关张,而是迁往京西并由“官办”改为“民营”。黑窑厂“外迁”时,窑户私下里给了工部主管营造、砖木的营缮司郎中(正五品官员)和主管窑冶的虞衡司郎中各五千两银票,由此窑户得到朝廷的一大笔“拆迁款”,所以“外迁”不久便发展起来,且生意兴隆。不想多年后两位郎中受贿之事败露,与窑户一起被收监,后被发配宁古塔(今黑龙江牡丹江)充军,黑窑厂也随之关闭。

乾隆皇帝令琉璃厂

迁至京西琉璃渠

琉璃厂位于和平门外,因历史上为琉璃烧造之地得名。据《琉璃厂沿革考》载:“元代建都北京,名大都城,设窑四座。琉璃厂窑为其中之一。分厂在三家店,派士到西山采制琉璃瓦器之原料,由水路运至海王村之琉璃窑以备烧制。”另据《琉璃厂史话》载:元中统四年(1263年),朝廷将山西榆次小赵村赵氏琉璃窑迁至今天的琉璃厂一带,时称海王村,所建窑厂称“官窑”,又称“内厂”,烧制的琉璃瓦及构件专供皇家宫殿使用。当时在厂东门、厂西门各立一块琉璃影壁,上书“官琉璃窑赵”五个大字。由于修建宫城对琉璃制品的需求量很大,还在琉璃原料的产地、京西琉璃渠村建厂烧窑,时称“外厂”。明代重修北京城时,因为修建宫殿,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的“五大厂”之一。

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琉璃厂一带变为城内,但窑厂一直经营着。清康熙年间各地书商纷纷在琉璃厂附近设摊出售书画、文具等,繁华的市井,便利的交通,逐渐使这里成为“京都雅游之所”和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由于琉璃厂仍在经营,每当烧窑时,烟雾缭绕,尘埃四起,污染严重。当时有诗形容:“窑开尘气冲天起,满眼迷蒙不见日”,“烟雾腾空上,随风锁都城”。到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令琉璃厂迁往京西琉璃渠,与外厂合为一厂,但“琉璃厂”的名字作为地名被保留了下来,沿用至今。

关于琉璃厂“外迁”还有个传说。有一年冬至日,乾隆皇帝到天坛祭天,他登上祈年殿的高台之上,忽见西北方上空黑烟滚滚,遮天蔽日,便问随行的太监是怎么回事。太监言道:“回禀皇上,是琉璃厂在烧窑。”乾隆皇帝怒道:“那琉璃厂紧邻皇城,又近圜丘(天坛),黑烟四起,遮天蔽日,有犯皇威,弄脏城池,与民不利。传朕旨意,令其迁出京城六十里,勿以扰民。”太监不敢怠慢,回銮后连忙传旨于工部。几日之后,琉璃厂便关闭了,随后迁到京西(门头沟)琉璃渠村。

有关琉璃厂“外迁”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大致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清乾隆二十年 (1755年)前后,城内窑厂停烧,全部迁至京西琉璃渠;第二种说法是,琉璃窑在清初迁到琉璃渠村;第三种说法是,康熙末年,窑厂迁至京西;第四种说法是,光绪庚子(1900年),琉璃窑迁徙于京西。琉璃厂具体是何时外迁的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史学家普遍认为,琉璃厂的“外迁”一是避免了城市污染,二是原料和煤炭均可就地取材,减少了运输,降低了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